據國外調研機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藍光的市場占有率僅為8%,比4月份的6%上升了2個百分點。而此前索尼高管曾預測08年底藍光將占據DVD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按照目前的進度,這一目標恐怕較難實現了。
07年,藍光全球銷量為560萬張,而截至目前,藍光銷量僅為880萬張。盡管擊敗對手HD DVD而全面勝出,藍光卻也沒有像想象中那樣迅速普及。
消費者:藍光價太高
究其原因,恐怕多半要與價格扯上關系。藍光產品最終面對的是廣大消費者,除產品性能外,價格也絕對是產品賣不賣得出去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不少外資品牌已在國內市場投放藍光播放器產品,如索尼、松下等。不過,走進中國家庭,你至今仍然很難看到藍光DVD的身影。原因很簡單:藍光產品價格太高。
與目前已經普及的DVD相比較,藍光產品的價格的確不菲。消費者只要花一兩百就可以買到一部不錯的DVD機,高端一些的也不過千把塊錢。DVD碟片就更是便宜了,一張音像店正版DVD價格不過10元左右,天橋、地攤上甚至10元就能買到2、3張,在超強糾錯的國產DVD上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相形之下,藍光DVD卻是質優價不優,一部藍光播放器價格就在3千甚至更高,更離譜的是,一張藍光碟片竟要上百元,真是“買得起車卻買不起油”啊!再加上近年全球性的經濟蕭條,錢是越來越難賺了,不少家庭都放棄了奢侈消費品的采購計劃。
尤其是在國內,能消費得起藍光產品的在少數。而另一方面,藍光的國內認知度還不高,在“高清”概念尚未全面普及的情況下,很多人對藍光仍一無所知。因而,目前國內的藍光玩家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買得起,用得起的少數成功人士,更多的則是追逐時尚的年輕高清燒友,無力消費正版藍光的他們選擇的方式更多的是網絡下載和廉價的刻錄藍光碟。
對于中國的老百姓而言,藍光還很遙遠。
國內廠商:專利是門檻
遙想當年,DVD作為新事物剛剛誕生時,也曾賣出過天價,但隨著一批國內企業的崛起,一夜之間將DVD的價格從天上拉到了地下,國產DVD的低廉價格和超強糾錯能力使得DVD成為幾乎家家必備的電子產品。于是,很多人開始期待藍光的國產化,期待另一個DVD式的奇跡。
不過,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當年的國產DVD正當蓬勃發展之時,半路上卻殺出了不少來討要專利費的外資企業。DVD碟機、DVD光驅,甚至連裝了DVD光驅的電腦都沒能幸免。于是,在年產千萬臺的中國DVD產業基礎上,每年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億人民幣以技術引進的名義流出了中國企業的腰包,也迫使一些中小企業關門大吉。
對于當年老外“秋后算賬”的教訓,不少國內企業仍記憶猶新,也應了那句古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盡管今年7月已有包括TCL、德賽、萬利達、花仙子等十余家國內企業得到了藍光光盤協會的授權,獲準生產藍光播放設備及碟片等相關產品。時至今日,僅有為數不多的廠商推出了個別單品。談及為何遲遲按兵不動,多數廠商都被困在專利費問題上。畢竟專利費的收取提高了產品成本,同時壓縮了利潤空間,產品生產出來能不能賣得掉還是個問題。大連華錄9月推出的首款國產藍光上市價就達5999元,令人乍舌。
除了專利費,生產設備也是個問題。不同于普通DVD,藍光碟機和碟片對生產設備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全球僅松下、索尼、LG、三星等企業擁有自主藍光生產線。生產藍光產品,僅改造現有設備是不夠的,而全新生產線的建立少則上億元投入。華錄藍光也是在松下藍光生產線的基礎上誕生的。此外,再加上可能的高昂專利費,打擊了國產廠商生產藍光的積極性。
藍光聯盟:我們也很難
這樣看來,專利費的問題一旦解決,事情似乎就明朗了。然而,在這一問題上,藍光光盤協會一時也拿不出說法。
回顧DVD的歷史。1995年,日本、美國及歐洲共10家公司共同形成了DVD統一標準;1996年3月索尼和飛利浦首先對外發放了DVD專利使用許可證,1997年DVD進入中國市場;1999年中國江奎集團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DVD機,此后大批中國企業投身DVD生產。中國企業每生產一臺DVD,廠商需向6C、3C、1C諸多DVD技術壟斷商繳納近20美金的專利費。
對于DVD專利核心采取的“亂收費”模式,藍光光盤協會負責人則表示,將考慮成立一個統一的專利池,藍光光盤格式主要的專利擁有者互相協商,努力建立一個統一的一站式的專利授權制度,所有企業都繳納專利費,并且會考慮哪一部分收取,哪一部分不收取,盡量降低專利費用。并且表示,專利池一旦形成,將一視同仁,對全球企業收取相同標準的專利費。
然而,標準的制定似乎也面臨著諸多困難,除了向誰收?收多少?怎么收?的問題外,藍光光盤協會成員內部也尚未達成一致意見。看起來,要在全球做一個不傷害任何人利益的標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藍光進入中國已經兩年有余,為了推動藍光的普及,藍光光盤協會還成立了中國工作組,其下又設立了中國推進小組。不過,藍光在中國的動作卻顯得相對遲緩,或許是對國內企業優秀的模仿能力心有余悸?
盡管相關負責人一再聲稱標準已在制定中,很快出臺,卻依然遙遙無期。業內人士預測,藍光專利費預計在每臺40美元標準左右,答案我們尚不知曉。對于國內企業而言,“藍光”就像一塊味道鮮美的奶油蛋糕,而“專利費”則更像隱藏在蛋糕中的定時炸彈,令人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