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東芝宣布退出HD市場后,武漢高科的有關領導通知記者去坐一坐。記者心里明白,早在2007年7月,中國人就改寫了DVD的歷史。
在中國,從事NVD研發和生產的機構有五家:武漢高科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光盤及應用國家工程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武漢光谷高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其中,高科是出資方,光電實驗室是解決整機的問題,光盤工程中心是解決光盤的問題,而上海光機所是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整合以上資源運作NVD產業的就是武漢光谷高清公司了。
該公司總經理就是歐陽白寧,此人一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他多次聲明本不想對外宣傳NVD工程,因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高清公司,國家對于這一工程已相當重視,光谷高清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經足夠。NVD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已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再過幾十天的時間,中國人就會看到標有海爾品牌的NVD產品首先在國美電器的全國各大賣場出現了。
但是,幾天前他看到電視上清華大學有幾個人在鼓吹CHDVD項目,歐陽很不理解,他認為連東芝這樣的公司都放棄了HD項目,你再把這個項目移花接木到中國,這里的C,就是CHINA的意思,從大的方面來說,你不可能解決自主知識產權的問題,從小的方面,東芝放棄就是因為解決不了片源的問題。歐陽斷言這一項目又在浪費國家大量的金錢。他說如果他再不站出來說話,中國的決策層和消費者會被他們誤導了。
在DVD行業,我國企業已無牌可打
據歐陽白寧介紹,中國每銷一臺DVD要向美國6C、3C、湯姆遜、杜比和MPEG等5家公司交納10多美元的專利費,我國DVD生產企業每年向國外繳納專利費高達30多億人民幣,比全國DVD生產企業利潤總和高出4~5倍。
目前,我國DVD產業發展步履艱難,中國國內已有100多家DVD生產企業倒閉,余下的企業只能靠收取少許的加工費維持生存。
以前DVD行業的佼佼者,如新科、萬利達等企業的業務重心已經淡出DVD行業,其海外市場DVD單臺利潤僅0.5美元。在DVD行業,我國企業已無牌可打。
從國內幾家研究機構的方向和技術路線來看:應用國外藍光技術,勢必重蹈DVD的覆轍,用繳納更加高昂的專利費來維系產業發展;同時此技術產品價格昂貴,短時間內難以被國內消費者接受。
而采用EVD等前幾年開發的技術,由于容量缺欠和低效率的壓縮方法,在清晰度和播放時間上不能兼顧,沒有被市場接受。在物理格式上仍使用國外專利技術,需繳納高額專利費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因此,要發展我國高清視盤機產業必須引入新的思路……
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面,2004年,在干福熹院士倡議下,武漢高科集團、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上海光盤中心等六家單位組成聯盟共同開展“新一代高清多功能光盤”項目的研究:
采用與國外藍光高清不同的技術思路,自主研制我國新一代多功能光盤技術標準,以推動我國光盤產業健康發展;
以創新性的高密度存儲物理格式、文件記錄格式和編解碼技術等的系列技術標準制式為特點,并充分利用我國現有光存儲技術和DVD等光存儲產業基礎。
因此,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標準之爭即利益之爭
據武漢光電實驗室負責人謝長生介紹:近幾十年來,中國在存儲的光盤技術上一直采用的是日本的格式和技術,在讀取光盤的碟機和電腦上更是受制于人。為了能徹底解決“中國芯”的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在光盤存儲的市場和標準方面,無論是藍光還是HD全部都是由日本人制訂的標準,中國人生產光盤再用日本的格式,生產碟機要向日本人交納專利使用費。
所謂的格式之爭就是標準之爭,而標準之爭就是利益之爭。近十多年來,藍光和HD以及許多的存儲格式一直都在爭搶著中國市場,我們在這一方面沒有自己的格式和產品,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分食我們的市場。
據謝猜測,東芝公司放棄HD可能只是暫時的,如果東芝放棄與藍光格式的決斗,除了將立即失去來自HD DVD專利許可費用的收入外,還將被迫返還客戶已經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用。與此同時,東芝還將面臨許多風險,其中包括客戶退回已經購買的HD DVD產品以及請求賠償的訴訟。
有消息人士表示,東芝將繼續支持它與韓國三星電子的合資企業東芝-三星儲存科技公司(TSST),它是全球第三大光驅制造商。為了與藍光格式展開競爭,它可能將提供更加便宜的HD DVD產品。中國現在又有要人在重新引進東芝的這套技術,稍作修改就想說明是中國的標準,這無疑是自欺欺人。
高清電視為中國帶來了巨大機遇
武漢高科國有控股公司的董事長趙家新是一個特別高大的男人,身高足有1.86米。他在光谷高清公司的各項會議上多次向國內外的專家和領導作過演示,但是當李長春同志視察光谷高清時,他個子再高卻輪不上他來介紹,因為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和武漢市委書記苗圩都對這一項目十分熟悉,他們在回答李長春同志的問題時如數家珍。因為他們為這一項目付出了太多的心血,這一產業不僅能為中國解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問題,而且國內上千家DVD生產廠家都面臨著破產和洗牌的現實壓力。決策者需要挽救中國所有的DVD生產廠家這一大片的產業。為此他們要求在NVD整機生產時一定要能與現有的DVD生產企業接軌,即讓現有的碟機生產廠家兼容NVD,這樣不僅解決幾百億現有設備問題,而且對中國上億的用戶而言也是一個現實利好。為國內的生產廠家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走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
據專家預測:中國提前3年開始進入平板高清電視銷售高潮。歐美市場高清平板電視銷售十分旺盛。我國高清電視的銷量達1000萬臺,明年會翻一番,有關領導要求: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高清數字電視在中國的普及開始倒計時,市場迫切需要與高清數字電視配套的高清視盤機!無疑,高清數字電視的迅猛發展為我國光盤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可喜的是,中國人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斗,2007年7月NVD產品小批量樣機在光博會正式亮相。
藍光在中國肯定行不通
武漢市科技局科技促進中心主任張政是受政府的委派進駐光谷高清的,他告訴記者,中國是世界最大的DVD生產國,產量達1.5億臺,我國產量占全球的95%,年出口超過1億臺。
自從中央電視臺報道了HD-DVD首領東芝公司宣布退出高清格式之戰,BD成為未來國際上統一的高清標準后,有人提出藍光會在中國一統天下。
對此國家光電實驗室科學家謝長生斷言:藍光在中國行不通。藍光把一個4.7G發展到了12G和15G 。這是藍光的技術路線,然而中國人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產品。BD要在中國普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首先要求他們的整機價格逐步降下來(何時才能下降到普通家庭可接受的地步?),但節目盤片很難有大的下降(整個生產線要重新引進),不是一個適合于現階段中國市場的產品。而現實的情況是:中國人需要便宜的碟機,更需要便宜的碟片,NVD是適合中國市場的高清產品,這是市場決定的。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要求碟機達到全高清質量,與藍光相當,完全滿足播放要求,而且成本遠低于藍光,不僅整機價格低,特別是完全利用DVD盤片生產線,產能巨大,能大大降低盤片的價格。NVD可以通過網絡下載、USB接口播放,有豐富的高清節目來源。
謝長生指出:國家投入大量的精力讓我們搞NVD項目,我們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競爭,少交專利費或是不交專利費,站在國家的戰略上,我們NVD就是在這條路上走。我們是用紅光的技術創新達到了目標,這是一條中國國情的道路,過去是藍光和HD兩個競爭對手,現在是一個對手了,對此我們覺得是一件好事,況且我們的紅光不排除藍光,而且可以兼容,只要我們能技術創新,相信市場會回答勝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