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這個既讓消費者喜悅又惱怒的技術,如今終于開始慢慢擺脫“叫好不叫座”的質疑。據英國專業調查機構FuturesourceConsulting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藍光碟機的銷售情況非常樂觀,預計全年出貨量同比增長80%以上,而歐洲、美國和日本藍光碟機銷售量有望達到2400萬臺。另一方面,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藍光碟機市場銷售也很火爆,據不完全統計銷量同比增長超過4倍(數據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那么,藍光碟機銷量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降價,還是藍光概念已經深入民心?
兩度降幅達50% 藍光碟機依然任重道遠
根據市場觀察,十一前夕,華錄就推出了千元藍光播放機,此后,索尼BDP-S370、飛利浦BDP3100等老機型的售價也調至千元以內,國內、國外藍光碟機品牌均舉起了降價促銷牌。有知情人士認為:其實,各大品牌今年以來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降價,只是降價力度不一樣而已。事實確實如此,春節前后,松下、索尼曾經推出2000元左右的藍光BD碟機,此舉被媒體認為藍光BD碟機降價幅度達50%。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半年時間,市面上就出現了售價千元的BD藍光碟機,降價幅度再次達到50%,頻繁的降價舉措印證了藍光光盤協會中國推進組組長趙桂志去年的預測“明年美國市場藍光入門級碟機價錢與DVD持平,最低售價有望降至50美元”。難怪業內人士紛紛認為:高清碟機普及趨勢明顯。
然而,對于不到一年藍光碟機售價降幅甚大的原因,卻是眾說紛紜。生產藍光碟機的上市公司——深圳市實益達實業有限公司推廣經理莫聰慧分析稱,藍光BD碟機降價原因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電視機節目源的增加,二是藍光片源的豐富,三是藍光碟機本身售價偏高、存在一定的降價空間。在影音行業深耕十數載的深圳市艾普林克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黃小龍總經理則認為,目前來說,藍光碟機還只是針對發燒友的產品,而且本身市場報價相對較高,加之藍光片源還是比較有限,降價是必然的,“總的來說,我認為藍光碟機行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藍光自進入中國,就由于價格過高,推廣步伐一直相對緩慢,而與所有新技術和新產品一樣,要贏得市場,必然需要通過降價促銷來爭取消費者。DIGITIMESResearch預計,在藍光碟機價格持續滑落,以及內容片源日漸豐富的趨勢帶動下,2012年全球藍光碟機將可出貨4500萬臺,屆時藍光播放機可占全球播放機市場25%。
降價不是主因 國產品牌機遇挑戰并存
不可否認,藍光碟機銷售情況火爆肯定有降價因素的影響,以前售價高達三四千元的藍光DVD,現在只需要一千元就能夠購買,對消費者來說確實難以拒絕的誘惑。艾普林克黃小龍總經理認為,藍光碟機今年以來熱銷的情況還與藍光光盤售價大幅下滑有關,“以前,一張藍光光盤售價一百多元,現在只需要十幾二十幾元,降幅達10倍的吸引力不容小窺。”
不過,實益達和艾普林克都認為,降價并不是藍光碟機贏得市場歡迎的主要原因。實益達推廣經理莫聰慧先生認為,藍光概念深入民心才是主因。莫先生分析稱,經過幾年的大力推廣,大部分消費者都開始接受藍光這個概念,也都具有了強烈的高清需求,因而藍光碟機還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艾普林克黃小龍總經理也認為,市場對藍光碟機的需求正在增加,市場消費能力正在提高,另外由于有線電視高清節目源的增加和藍光光盤的豐富,消費者對藍光碟機的需求自然也有所增長。
面對需求不斷增長的市場,面對2012年全球藍光碟機出貨量有可能達到4500萬臺的預測,本土藍光碟機企業又是否能夠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呢?分析國內市場,不難發現,生產經營國際社會認可的藍光技術——BD碟機的本土企業很少,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說中國的藍光碟機市場還只是處于預熱階段。
莫聰慧先生也指出,本土藍光碟機企業出現在大眾視野的頻率和機會無法與外資品牌相比,由于在推廣和宣傳方面的力度比外資品牌稍弱,因而認可本土品牌的消費者要比外資品牌少很多。不過,莫先生也認為,隨著杰科、山水等更多企業逐步推出藍光碟機新品,相信整個藍光市場很快會“熱”起來,屆時外資品牌在市場上的反應可能更被動,因為本土企業更懂得中國人的消費心理。
艾普林克數碼的黃小龍總也承認產品質量已經不是制約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競爭的主要因素,目前很多國內藍光碟機企業在技術方面已經沒有太大問題,品質能夠得到保證,只是,作為硬件制造的企業并沒有提供片源,也就是說配套服務還做得不夠完善,服務缺乏個性化,“配套服務欠缺是本土企業最大的挑戰。”
【編后語】藍光光盤協會中國推進組主席趙桂志表示,目前國內市場上做藍光的企業已經達到46家,但主要以做出口為主,深耕國內市場的企業并不多,原因之一是這部分企業認為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推廣藍光做起來肯定很艱難。這說明了品牌對藍光碟機推廣的重要性,也暗示了本土企業面臨的嚴重挑戰——如何提高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過去幾個月藍光碟機熱銷的情況來看,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藍光碟機企業如何才能分享“大蛋糕”,值得所有本土企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