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專利壁壘之苦的中國LED企業正在尋求脫離苦海的辦法。
8月30日,國內首個LED專利技術產業聯盟在深圳宣布成立。數百家深圳LED企業審議并通過聯盟章程及2010年聯盟工作計劃報告,在打破LED專利壁壘的道路上,我國企業又邁出了一大步。
專利壁壘之苦
深圳的LED企業對于發生在2008年的那場美國337調查仍記憶猶新。2008年3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有關發光二極管(LED)的337調查申請正式立案,包括4家中國大陸LED廠家在內的全球30家企業均收到ITC發來的訴狀。至2008年8月,被調查企業增加到10家。雖然最后以和解告終,但個別企業仍付出慘重代價,讓這些企業至今膽戰心驚。
由于LED核心專利主要集中在日亞化工(日本)、歐司朗(德國)、克里(美國)、通用電氣(美國)、豐田合成(日本)和三星(韓國)等大公司手中,這些公司既手握眾多專利,又雄踞大半市場份額,使得中國LED產品在出口方面遇到重重阻礙。
對于我國LED企業來說,專業壁壘是一直懸掛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不謹慎便受重創。據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和廣東省信息產業廳2009年聯合發布的《LED產業專利態勢分析報告》顯示,在LED應用的相關專利國家中,歐美和日本的20家企業申請專利超過30萬項,約占全球LED領域專利總量的85% 到90%,而中國62家芯片企業中,申請專利僅為3萬項,不足10%。
而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徐友軍也表示,深圳去年LED專利申請以1066件的數量居全國之首,但相對于深圳超過1千家企業而言,每家企業的平均專利申請量不足1件。
晶科電子(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曉寧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大吐苦水:目前國外LED企業掌握了較多的專利,國外市場也因此處于壟斷狀態,本土企業很難走出國門。
在專利壁壘面前,國內企業除了出口難以外,要想使用這些技術,必須繳納高昂的專利費用,LED產業做大做強受到較大影響。
專利池的庇護
此次LED專利聯盟由深圳市政府相關部門推動,聯盟成立后,將充分發揮政府、行業、管理部門、行業組織的作用,在技術、專利面前爭取更多話語權,以促進LED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此次LED專利聯盟將采用專利池的方法,把許多專利權人的專利整合在一起,并能交叉授權,相互許可。最終以抱團的方式共同把推動LED技術研發和專利申請,規避專利壁壘對行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專利聯盟能夠推動企業的研發積極性,降低費用,遇到專利官司時,也能夠抱團應對。高工在線首席執行官張小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事實上,部分業內專家對LED專利聯盟寄予厚望,他們希望通過專利池在維護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能夠幫助企業將產品更多打入國際市場。
不過,高小飛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或許LED專利聯盟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
高小飛表示,我國LED專利大部分集中在封裝和應用等下游領域,而真正核心領域的上游芯片專利并無多少涉及。此次專利池的建立仍然無法擺脫我國LED專利集中在中下游的窘境。更重要的是,作為專利池,需要聯盟成員的共同投入,如果一個聯盟成員拿出專利多,而另一個聯盟成員拿出專利少,最終利益很難協調。而且聯盟成員對外利益一致,而對內卻是競爭關系。
他還認為,雖然有專利池,但里面的專利屬于LED專利聯盟,并不屬于某個具體企業,當企業面臨專利案時,專利池里的專利未必能得到認可。
有業內專家認為,在規避LED專利壁壘的道路上,專利聯盟成立只是起點,后面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