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東芝將正式宣布停止HDDVD的生產,宣傳,制造全部事業,HDDVD正式全面撤退。至此,持續數年之久的次時代光存儲之戰以索尼和松下的BD最后勝利。
宣布結束自擊敗東芝引領的HD DVD格式之后,藍光也順理成章的成為DVD的唯一繼承者。50G的容量、6倍DVD的分辨率、高達24Mbps碼率……每一個數據都是那么的誘人。作為DVD時代的繼任者,眾多碟機廠家紛紛推出藍光播放產品后,“藍光將在明年走向普及”、“藍光將大面積取代DVD播放機”等等說法和宣傳紛紛甚囂塵上。
很可惜的是,三年過去了,縱觀國內碟機市場,無論是整個家電賣場還是消費者家中,藍光占比還是相當之少。以2004年為例,整個中國全年藍光碟機銷量僅有50萬臺,這意味著僅僅占據了2010年全年碟機市場銷量的8%,DVD銷量依舊超過了90%。
相比同期的美國,美國市場藍光碟機的保有量已經超越2500萬臺,而日本從2009年4月份起,藍光碟機的銷量就超越了DVD。為何國內情況相差如此之遠。
升級需求乏力
光從效果而言,藍光至于DVD帶來的升級,驚喜感遠遠不如相比DVD時代之于VCD的升級。雖然有很多影音玩家在叫好,但是更多的人卻并未有感覺。這恐怕跟一個國內現狀離不開關系:平板電視占有比率不足。
無論平板電視的發展多么迅速,不可否認CRT電視在我國家庭中占比依舊很高,而相對于CRT的分辨率表現來說,表現DVD的效果足夠良好,而對于藍光的最佳效果,根本無法發揮和良好表現出來。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國內高企不下的房間讓國內大多數家庭的家用客廳面積普遍偏小,整體選擇彩電尺寸不大,32寸--42寸依舊是國內平板電視銷售主力,在這個面積上,DVD表現的效果已經足夠滿足大多數用戶,對于效果提升缺乏迫切感。
娛樂媒介分走人流
在90年代后期,大眾家庭的娛樂方面,坐在電視面前恐怕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DVD從推廣到普及、從昂貴的七八千元一臺到千元以下僅僅用了一年多點時間。
而在今天,電腦的普及程度遠遠不是十年前可以相比。蘋果iPad的風行帶來的平板潮流,也讓國內各種品牌的掌上平板產品鋪天蓋地的襲來,價位涵蓋了各種消費人群。與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各種娛樂媒介的豐富應用正在風流電視前面的人群。
空閑端坐電視前面的人越來越少,以連接電視為主要載體的碟機自然大受影響。記者陪多個朋友去家電市場買碟機,結果都直接告訴我純粹為了跟電視擺設,好看就行,平時看電影大多用電腦。便宜的DVD自然成為了首選。
軟件昂貴阻礙用戶
藍光普及速度緩慢,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恐怕離不開碟片的價格。筆者走訪了廣州購書中心負一樓碟片區,那里也是廣州最大的正版影像專賣,正版藍光的價格普遍單碟均在140元——220元之間,雙碟裝更是將近300元。就算是國內藍光發行公司華錄的一些刪減了花絮之類的純電影版,均價也普遍在80以上。
這樣的價格,顯然大大超過了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消費程度。當一些行內人士痛斥國內盜版成風的現象時,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國內收入的現狀。當一個休閑娛樂的項目占據收入太大比例的時候,顯然是缺乏吸引力的。
退而求其次,就算是不少人不太愿意提及的盜版光盤。國內能見到的也不多,不少地區甚至連賣碟商家都不知道藍光為何物。而高清下載玩家越來越多,盜版商都叫苦收到影響,就更別提這些幾百大洋的正版光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