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韓國業者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領域的獨霸,兩岸相關業者昨(16)日在上海簽署OLED產業、電子設備產業兩項合作協議,希望透過分工提升兩岸技術與產業規模,共同在國際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
近年來,OLED面板產業逐漸抬頭。據產業研究機構Display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08年OLED全球市值在6億美元左右,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33%;預計2016年,可達到62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海峽兩岸共建OLED產業交流會”昨日下午在上海舉行,與會者紛紛強調,OLED產業目前碰到最大的難題,就是良率和材料利用率,以及設備的問題,兩岸業者急需突破,以走出韓、日廠商的專利圍堵。
這場交流會的主辦單位之一臺灣電子設備協會副理事長梁茂生表示,臺灣雖然在技術上較為領先,但大陸業者也在OLED部份零組件領域有長足的發展,且擁有龐大的市場;他認為,兩岸要打破韓國獨霸地位,就要進行合作分工,因此,才積極推動兩岸成立OLED與電子設備產業聯盟。
原在友達光電OLED小組,現在投效上海天馬微電子公司擔任AMOLED技術總監的黃維邦和田元生也認為,大陸擁有龐大市場,又愿意投資,唯有兩岸進行分工合作與整合,才能夠共創雙贏,走出韓國獨霸OLED市場的束縛。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指有機半導體材料和發光材料在電流驅動下,而達到發光并實現顯示的技術。與LCD相較之下,擁有許多優勢,包括超輕、超薄(厚度可低于1mm)、亮度高、可視角度大、不需背光源,功耗低、回應速度快、清晰度高、發熱量低、抗震性能優異、制造成本低、可彎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