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地區的新聞媒體連續播出了LED藍光可能對人體產生潛在危害的報道,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那么,“藍光危害”究竟是什么?我們能夠避免“藍光危害”嗎?
藍光危害是眾多光生物危害類型中的一種,是指波長介于400納米與500納米之間的光輻射進入人眼后產生的光化學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的損傷。相關研究表明,不同波長的藍光對于人眼的危害效應是不同的,435納米至440納米之間的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效應最大,該效應隨著波長的增加或遞減而逐漸減小。
為什么談到藍光危害的時候,只針對LED產品?其他光源會產生藍光危害嗎?事實上,包括自然光在內的所有照明光源都含有藍光成分,否則我們怎么能看到藍色呢?只不過在傳統光源中藍光能量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少,而LED光源中,由于大多數光源發出的白光是通過藍光LED芯片加上黃色熒光粉混合而成的,光譜能量的峰值正好處于藍光波段,這樣,藍光能量的比例自然就高了。
不過,“藍光能量比例高”這一條“罪狀”并不足以說明LED會產生藍光危害,光源表面的亮度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LED芯片的發光面積非常小,光束相對集中,因此其亮度相當高。在國家標準中,藍光危害是通過測量“藍光加權輻亮度”來評定的,亮度越高,越有可能對人眼造成傷害。
既然LED可能產生藍光危害,LED產品就不能買了嗎?其實大家無須過分擔心,只要防護得當,藍光危害完全可以避免。???
根據國家標準,藍光危害是和曝輻時間成正比的,要防止LED藍光危害,最主要的是避免人眼長時間直視光源表面,對于家中防護意識較弱的嬰幼兒和老年人,應采取措施防止光源直射到眼部。另外,一般來說暖色調LED中的藍光比例比冷色調LED的要少,帶漫射罩LED燈的表面亮度比不帶罩或帶透明罩的LED燈的亮度要低。消費者在購買LED照明產品時,應對產品的色調和表面亮度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