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國家能惠民補貼結束已經一月有余,家電市場在國家補貼“斷奶”之后表現如何,成為近期行業關注的焦點。就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慘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業內普遍認為,下半年乃至明年,家電企業將會處于一次較大的變革期。
“半年報”大多輝煌下半年伊始市場已現疲態
從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開始,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無疑極大地拉動了家電市場的消費需求,企業業績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所產生的效應延續到了今年上半年。據TCL集團和四川長虹發布的年中業績預告來看,均有較大漲幅,其中四川長虹凈利同比增長50%以上,而TCL集團的增長更是高達100%以上。其中最大的利好支撐之一無疑是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據財政部數據,節能補貼政策已推廣五類節能家電6500多萬臺,拉動消費需求超過2500億元。
隨著節能惠民政策的退出,市場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雖然不少企業家和行業人士不斷“唱紅”后市發展,但就目前來看,市場“慘狀”已現。據中怡康市場調研數據,在政策剛剛退出的第23周(6月初),冰箱、洗衣機、空調業績均呈現明顯下滑,周度零售量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9.5%、-31.4%、-7.1%;第25周,冰箱、洗衣機的市場零售增長率同比再降25.9%和24.1%。彩電市場方面,上半年業績一路飄紅的創維、TCL等企業的銷量也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今年6月,創維彩電的國內銷量同比下跌17%,TCL彩電的國內銷量為28.22萬臺,同比下跌35.47%。
賣場:客流明顯減少價格未見變化
記者走訪北京國美蘇寧部分賣場看到,客流幾乎可以用“稀疏”來形容,除了手機、數碼產品和生活小家電產品的柜臺還有一些顧客,大家電展臺乏人問津。賣場銷售人員坦言,節能惠民補貼政策臨近到期之前,著實“火爆”了一把。但政策停止之后,賣場明顯冷清了很多,即使在周末,成交量也比之前下降了30%以上。
對于之前坊間傳聞的“漲價”一說,銷售人員直言不諱:“漲價是不太可能的,之前有補貼時,消費者習慣了買‘便宜’貨,現在沒有了補貼,已經損失了很多客流,再漲價豈不是自尋死路?就算標價有所上浮,也都用各種優惠活動把價格降下來了,甚至為了促銷,(比補貼時)價格還要低一些。”
“斷奶”之痛必須經歷扶持政策退出加快家電業優勝劣汰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業內普遍對于今年下半年家電市場的前景持悲觀態度。靈基咨詢總經理胡洪森指出,政策退出后對黑白電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整個產業鏈都會停止甚至倒退喘息一段時間。有三點原因:首先,需求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恢復到補貼停止前的水準上,從政策退出到適應現有價格,大概需要半年的適應期;其次,從供給來看,終端企業已經早早備完貨,這將導致相當一段時期內產業上游出貨增長處于停滯狀態,下半年,終端企業以消化庫存為主,同時與上游展開議價;最后,一二級市場鋪貨相對飽和,產品更換和農村市場的增量難以彌補現有規模的減少。中怡康品牌總監左延鵲也認為,白電市場的劇烈震蕩反應了節能政策退出后整體市場復蘇乏力。
家電企業患上“補貼依賴癥”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此次節能惠民政策到期的暫不延續,算是徹底給中國家電企業“斷了奶”。但此次“斷奶”行為,獲得了業內普遍認可。某不愿具名的國內大型家電集團負責人表示,雖然政策的真空短期會造成市場波動和影響,但長期看對于真正有實力企業還是比較有利的,會促進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面對更新換代、城鎮化推進等機會,市場需求量依舊很大。家電行業人士楊帆認為,之前的補貼政策初衷是好的,但有些企業鉆了空子,甚至用一些不法的手段吃補貼、騙補貼,讓很多原本應該被市場競爭淘汰的小企業又“活”過來了,這次政策的徹底到期,會加快企業的優勝劣汰,促進結構調整,讓家電企業技術意識、市場意識、營銷意識更強。
“道理很簡單,補貼沒有了,貨賣的少了,同時企業的利潤就減少了,如果繼續拼低端,在這個競爭充分激烈的行業,價格只能越來越低,惡性循環。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走高端,去創新,挖掘高利潤的產品。那些依靠‘吃補貼’的小企業,沒有創新能力,缺乏技術積累,慢慢地自然被市場淘汰,最后會達到新的平衡。長期看,這對中國家電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是個好事情。”楊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