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間,合肥三洋發布公告,惠而浦通過與三洋電機的股權轉讓和定向增發兩種方式,斥資34億元獲得了合肥三洋51%的股份,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僅三個月,惠而浦就成功“拿下”合肥三洋,而且,有消息稱,34億的大手筆更是遠遠超出預期,成為惠而浦百年歷史上的第二大收購案。由此不難看出,惠而浦對入主合肥三洋的迫切。
在中國市場,惠而浦可以稱得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200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開始,惠而浦曾先后與北京雪花、上海水仙有過合作,最終都慘淡收場。幾經波折之后,在中國市場,惠而浦將空調業務全部交給蘇寧經營,在洗衣機領域,與海信合作,市場排名也僅在五六位,始終未跨進一線陣營。
按照惠而浦對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2014年惠而浦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規模將在2010年180億美元的基礎上增長6倍。不過,就目前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并不容易。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惠而浦中國營業收入共計12.05億元,凈利潤為虧損4653.89萬元,顯然不是全球白電巨頭應有的風范。惠而浦急需求變,而入主合肥三洋正是這樣一個有利的契機。縱觀二者的“發家史”,洗衣機成為了共同的“情結”。
擁有百年發展史的惠而浦以洗衣機起家,逐漸擴展至冰箱、微波爐等廚房家電及小家電,而惠而浦中國技術中心更是承擔了全球洗衣機產品的研發任務。合肥三洋同樣是以洗衣機發家,即便是現在,洗衣機業務仍是其主要的營業收入,其發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為40.15億元,其中,洗衣機銷售收入達33.90億元。兩個在洗衣機行業同樣強勢的公司無疑更容易產生市場協同作用,從而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惠而浦曾明確表示,公司成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東后,凡是合肥三洋已有業務以及未來規劃的業務,惠而浦將全部集中到合肥三洋,而不再使用其他代工工廠。這也就意味著,在洗衣機領域,合肥三洋將成為最終的“大拿”。對于在惠而浦收購過程中,非公開發行募集到的資金,合肥三洋明確表示,部分將用于年產500萬臺洗衣機變頻技改、年產1000萬臺變頻電機及控制系統技改擴建。無論是惠而浦還是合肥三洋,對洗衣機市場的志向都不小。
當前的洗衣機市場正處于關鍵的變革期。今年10月1日,新的《電動洗衣機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級》國家標準將正式實施,屆時,洗衣機的能效等級將大幅提高,現有的1級能效將降至5級, 2級至5級產品將不允許張貼“中國能效標識”。技術門檻的提升將會對研發能力有限的中小洗衣機廠商造成沖擊,而它們空出的市場份額,將為市場品牌格局變革提供足夠的空間。
惠而浦的資金及技術支持,合肥三洋既有的渠道優勢、營銷體系以及變頻技術等資源,二者的結合無疑會成為國內洗衣機市場一股不容忽視的競爭力量。在當前的洗衣機市場,三洋本身就是壟斷巨頭之一。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爾、小天鵝、三洋把持了60.63%的市場份額,得到惠而浦支持后,實力提升的合肥三洋進一步鞏固壟斷地位的氣勢會更足。屆時,洗衣機市場品牌集中度或將再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