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坊間有種說法:京東方就像傳說中的神獸“貔貅”,不僅專愛吃十方三世的財寶,而且只吃不泄。
的確,如果計算上8月12日剛剛經董事會通過的“460億”巨額融資計劃,在京東方截止2015年的約為1000多億的投資規模中,A股融資貢獻已經超過700億。即便是剩余的部分,大部分也是依靠銀行貸款。此外,各地政府在相關項目上給予京東方的土地、稅收優惠之多,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是“佼佼者”。
與以上的巨額吸金形成對比的是,京東方十年來的“虧多賺少”,分紅更少。統計數據顯示,自2001年上市以來,京東方的累計虧損金額超過80億元,累計分紅金額只有1.18億元。其中,2005、2006、2008、2010年分別虧損15.9億元、17.7億元、10.19億元、20.75億元,四年虧損超60億元,“虧損能力”位列A股市場前列。
單純以這些數據來看,京東方確實是一只“貔貅”,他比鐵公雞更令股民討厭:畢竟鐵公雞只是一毛不拔(這類公司A股并不少),貔貅卻不僅僅一毛不拔,而且還會大嘴張開四面吞金。那么,被稱為貔貅的京東方真的像很多人批評的那樣“一無是處”嗎?
在京東方融資問題上“發牢騷”的主要是散戶、二級市場的股東。相反,京東方的主要“先進支持者”卻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持續的為這家企業提供現金支持。
比如此次,京東方460億元的融資計劃中,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合肥國有企業合肥健翔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國有企業重慶兩江集團,已經合計認購了208.33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在此前的合肥6代線中合肥市政府已經出資60億,北京8.5代線項目北京市政府也直接投資85億元。
除了地方政府,銀行對京東方的支持也從未間斷過。考慮到京東方過去的“分紅和盈利”情況,此次460億的融資計劃未必能全部完成。不過在公布此項融資方案之前,國家開發銀行和國家進出口銀行已經分別為京東方提供200億和300億元人民幣的綜合授信。
事實上,在京東方多年經營以虧損為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銀行的支持,是京東方得以發展、壯大的主要動力。而向京東方不斷發牢騷的所謂機構投資人和散戶,只不過是京東方“金融版圖中”可有可無的一塊。這部分人的意見也難以左右京東方繼續增發、擴容和擴產的腳步。
對此,也有批評人士指出:京東方幾乎是綁架了股市、股民和投資人——這些人被迫在京東方虧損后,為了保持京東方的持續發展,而不斷的投資進來。這種觀點看似正確,卻經不起推敲。比如,重慶政府和鄂爾多斯政府都是新近才加入京東方“版圖”的股東和支持人:如果京東方是一個陷阱、火坑,哪怕是一個拖油瓶,重慶和鄂爾多斯真的愚蠢到“故意往里面跳”嗎?
實際上,以京東方從事的“新興顯示產業”(含薄膜晶體管電路、液晶、觸摸屏和OLED)我國目前的市場本土自給率只有30%。以2010-2012年的綜合數據看,國內市場進口產品中,半導體芯片市值為1000億美元;排第二位的就是液晶面板和觸摸屏產品,達到500億美元左右——以此兩項數據看,京東方所投資建設的項目是“國內市場的緊缺項目”。
同時,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電子成品出口國;電子成品產品出口也是我國最大的單項出口產業。而電子成品產業的上游關鍵組件無外乎:印刷電路和薄膜銅業、基礎電子元器件、半導體產品和顯示、觸摸產品。尤其是后兩者,主要制造商全球只有5-8家,處于市場相對壟斷狀態。同時,半導體芯片和顯示產品,在現代電子產品的總成本中占據大頭;對電子成品的性能、性質具有決定性作用;現代電子產品的大部分核心技術和專利集中在這兩大產品領域。我國電子產業規模龐大,但是利潤卻微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每年10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品、500億美元的顯示和觸摸產品需要進口。關鍵組件產品的對外嚴重依賴,也導致了國內電子產品品牌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嚴重不足,進一步削弱了國內電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在半導體產品上,國內產業因由早期跟近不足,現在技術和規模上遠遠落后于三星、intel、臺積電等國際巨頭。在顯示和觸摸產品上,則因為有京東方的存在,我國現有實力大致與國際先進水平差半代、產業技術和成品進程時間差在3年左右!〇|方在國內整個電子產業中處于一個關鍵性的位置。這個位置是上下游很多產業的交集點。電視、手機、電腦、數碼產品都需要顯示部件,是京東方的下游產業。蝕刻、光化學、特種材料、特種氣體等電子產業上游的材料和設備企業很多都是京東方的“采購對象”。某種意義上,京東方的存在是國內電子產業自主權和產業安全的一道屏障。同時,顯示面板項目作為現代電子產業體系中的一個僅次于半導體芯片的關鍵點,也可以帶動上下游眾多產業的發展和自主化。
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梁勝曾表示,“京東方北京8.5代線的投產,徹底打破了國外對中國內地40英寸以上液晶屏的絕對壟斷,使中國制造真正有了‘中國芯’,也使國內液晶電視的價格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目前我國年產液晶電視機1億臺,其中5000萬臺在國內市場銷售。實際上,僅僅京東方8.5代線每年就給咱全國老百姓省下了500億元。”此外,京東方北京8.5代線投產后已經吸引了康寧、冠捷科技和住友化學等諸多世界500強企業就近配套,涉及液晶玻璃、化學品、偏光片、背光源、PCBA、驅動IC等關鍵主材及二級配套供應商。包括顯示器件核心區、整機區、上游配套區、設備備件加工區、A/S中心區、保稅物流區等6個功能區,帶動的總投資已經達650億元,提供將近2萬多個就業機會。
因此,對于具有產業高度、戰略視角的投資人,京東方不是什么火坑,或者鐵公雞。這個企業的存在創造的產業價值,絕對高過對其的投入成本,更是在其虧損規模的百倍以上。各地方政府和銀行正是看到了京東方的這種存在意義,才愿意不斷的與其“站在同一戰壕”內并肩作戰——十年前政府和銀行是如此認為,并支持京東方,現在依然。
而對于那些抱怨京東方的主流勢力:散戶、二級市場、機構投資人而言,最大的問題不在于京東方“如何做”,而在于他們成為京東方投資者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理解“液晶等新興顯示產業的本質”!如果沒有了解液晶產業的特點和規律,就買了京東方的股票,這等盲目投資的人,絕沒有資格來批評這家企業。
京東方再次拋出460億的天量投資計劃,人們最大的疑問莫過于:此前京東方已經有六七百億的投資了,為什么還要繼續大力投資呢?
首先,且看京東方的主要競爭對手。全球面板行業近年來境遇最差的是日本陣營。但是即便如此,2012年日本還通過政府手段整合了中小面板從業企業;2011年創造了歷史虧損記錄的索尼和松下還聯合投資了OLED項目;已經瀕臨資金鏈斷裂危險的夏普,在08年、11年和12年巨額虧損的基礎上,依然完成了八代線和十代線的“金屬氧化物”改造投資。
全球面板產業最輝煌的兩家企業,第一、第二位的三星和LG,投資力度更是空前。二者在中國的8.5代線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僅今年,LG在一個OLED實驗性量產項目上的投資計劃就高達40.6億元;三星在面板項目上的建設投入也高達58億美元。同時,臺灣的群創和友達,也在進行新的投資計劃。比如群創對成都6代線的參與;二者對小尺寸液晶線向OLED線的規模改造等。
據研究數據表明,自2005年夏普6代線和三星7代線運營成功以來,全球液晶產業的年投資規模一直保持在500-1000億的水平。高投入已經成為液晶等新興顯示產業的最基本特征。業界的普遍共識是,沒有高投入的保障,平板顯示產業就無出頭之時;沒有產業規模的保障就不可能有產業研發上的規模性投入,也就不可能有高端的產業競爭力;沒有高投入的保障(包括規模、研發和生產線升級費用),不出3年一條先進的生產線就會成為“落后”的產品線……
因此,京東方不斷的資金投入不是京東方的選擇,而是其從事的現代顯示產業的必然規律。即便是今年號稱A股最大的融資,460億元的海量資金,也只不過是補充京東方合肥、重慶和鄂爾多斯三條生產線的“不足”資金而已。這一投資規模可能還抵不上此前夏普一條十代生產線的累計投資總額。
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京東方現在的投資量雖然巨大,但是只不過是與競爭者相當、甚至還要少很多而已:京東方的投資依然談不上超前性的趕超,他只不過是在補上歷史的欠賬——這部分欠賬,向前可以追溯成整個中國在電子產業的欠賬,甚至追溯成近代以來中國史上的“眾多屈辱和積弱”。向未來看則可看成是,中華民族在關鍵基礎產業上,追趕先進、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實踐。
當然,承認京東方從事的所有工作符合產業規律和規則,尤其符合液晶等新興顯示產業追求相對壟斷競爭的行業本質、符合這個行業高投入、大產出的制造特點,承認京東方所從事的事業的前瞻意義,并不等于否認京東方在過去幾年的“虧損”。
2005、2006、2008、2010年僅四年京東方的虧損就超60億元。這還計算上了京東方獲得的財政補貼、各種稅收優惠等。如果沒有后者,京東方的虧損數據還會更大。
從微觀市場看,京東方的虧損多是由經營不善構成:產品技術不如人、價格低廉;管理和工藝控制造成的部分環節成本高于競爭對手;上游采購對海外依賴嚴重、本土供給不足導致成本增高;對市場反映速度慢于對手……這些理由沒有哪一個不成立、沒有哪個沒有道理!但是,對于一家十年來長期虧損的企業,簡單的用微觀經濟的方法尋找問題,顯然是不科學的。十年間的多次虧損的原因,必然需要在產業層面、戰略高度上重新審視。
如果用產業經濟和戰略眼觀看待京東方的虧損,就會發現兩個顯著的問題:第一,夏普在液晶領域摸爬滾打30年才成為液晶之父,臺灣同仁、韓國業者也在此領域經營了20多年,而京東方則只在此市場摸索了10年——而且這十年大部分是產業已經成熟后的時期,而非前期的研究階段。如果要求資歷尚淺的京東方一下子就達到國外先進者的水平,恐怕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在2005年的時候,以京東方5年的資歷,對抗夏普近35年的資歷,這對于一個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簡直就是笑話。所以,京東方的差距不是微觀的一兩年的經濟數據所能解釋的。京東方的差距,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國電子產業與國際先進行業的差距。這是一個大產業性的問題。同時,也是京東方不可能像股民要求的那樣短期內迅速扭轉乾坤改變的問題。
第二,在微觀視角上,京東方與先進者,在“產品技術不如人、價格低廉;管理和工藝控制造成的部分環節成本高于競爭對手;上游采購對海外依賴嚴重、本土供給不足導致成本增高;對市場反映速度慢于對手”等方面的差距正在日益縮小。05年,京東方與三星的差距在7年左右;而2012年投入OLED鄂爾多斯項目時,這一差距已經縮小到4-3年;在OLED以外的項目上,京東方和業界競爭者的差距更是在1-2年之內。
以上兩點,一方面說明京東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產業追趕者”,他需要時間和成本投入追上先進的領頭人,才能真正獲得穩定的競爭力、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說明,京東方帶領下國內新興顯示產業與日韓先進企業的差距已經在縮小,京東方正在逐漸實現自己“追趕”的目標。
對于這其中的虧損,尤其是超過國外先進競爭者,同等產業階段的虧損數據,更多的意義是“追趕者所必須繳納的學費”。作為落后的一方,既想要趕上別人,又不想付出辛苦、成本和金錢——恐怕天底下沒有這等好事。如果想不產生這種損失和虧損,最好的辦法就是像大清朝那樣自甘墮落,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放棄在全球市場的所有先進領域的競爭,自認成為三等民族。
但是,沒人會自愿選擇第二種道路。所以,京東方追趕三星的學費是必須要繳納的。而且現在還沒有交完。作為投資人應該清楚,京東方的最新460億中也有一部分(當然比以前的比例要少,因為這個學生已經進步很多了)要拿來充當國際產業競爭的學費:這就是京東方所面臨的投資哲學——既要遵從面板產業的資金、技術雙密集,比抗規模競爭的本質;又要繳納后進生的“補課費”。從目前的輿論表現看,對這一點政府這個戰略投資人顯然比二級市場的散戶看的透徹和清晰。
從國家經濟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在很多領域都是“國際先進”水平的追趕者。比如核心電子產業、品牌消費產業、裝備制造業、先進動力(航空、航天、燃氣輪機、核能和艦船核動力)、先進材料(碳纖維、凱夫拉化纖)、現代醫藥(醫療影像、內窺鏡、微創介入設備、新型藥品)、金屬冶煉(印刷電路的薄膜銅、稀土冶煉和合金工藝)、海洋工程、重大軍用科技、近地空間實驗和利用技術、基礎物理和宇宙學研究等等,不勝枚舉。
國家新一屆領導集體已經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其中,核心的一塊就是要在高技術制造和研發領域逐漸追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在這一過程中,京東方所代表的液晶顯示產業、OLED顯示的發展可以稱為是一個暫時成功的“追趕實例”。
2001年,京東方獲得韓國現代液晶面板相關技術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想到,2013年京東方會提出產能超日本、技術超臺灣,世界第三,緊跟三星、LG的戰略目標。即便是在2005年京東方還在摸索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線的制造技術,而此時韓日臺已經掌握市場主流的大尺寸線的量產技術,并開始大規模投入生產。2011年京東方北京第一條8.5代線投產的時候,全球同類生產線已經有10條以上。
但是,2012年,京東方在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上,核心產業能力開始爆發:投入兩條新8.5代線的規劃或者建設,投入一條次世代5.5代OLED線建設,成都4.5代線OLED化改造,北京8.5代線金屬氧化物Oxide實驗性改造,北京裸眼3D產品投產,合肥6代線配套觸控一體化項目上馬——這一年京東方在新項目、新技術上的突進超過了過去10年的總和!其中,核心項目全部緊跟國際潮流,使得國內顯示面板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從2011年之前的6-7年,縮短到目前的3年以內。
京東方何以實現新型顯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呢?
液晶為代表的新興顯示產業,首先是科技技術密集型產業,新技術、新應用、新工藝層出不窮。雖然通過收購韓國現代液晶部門,京東方實現了技術零的突破。但是,液晶和OLED顯示技術日新月異,老本是遠遠不夠吃的。但是,研究新的技術,尤其是大尺寸生產線下的新技術,必須有必要的“產業載體”。尤其是涉及良品率、生產效率、品質等關鍵盈利能力的技術和工藝,必須要有明確的“實驗條件”。所以,在保持成都4.5代線和北京5代線等已經擁有了成熟技術的中低世代線運行的同時,京東方建設了合肥6代和北京8.5代線。這兩條線使得京東方的科研“有的放矢”。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2011年8.5代線投入運營后,京東方當年專利數量增加達到1000項。
液晶等新興顯示產業的技術進步,不可能依賴在實驗室里畫大餅。必要的產業投入就如同實驗需求的設備一樣,不可或缺。在京東方北京8.5代線和合肥6代線的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不僅僅給予了政策支持、土地支持、稅收優惠,更是出具數十億資金直接投資其中。構成了京東方新興顯示產業,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滾動發展的關鍵力量。在這其中,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銀行的投入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甚至,每筆項目國有銀行都有“兜底性”的承諾:融資不成,還有銀行貸款的支持!
從真正的資金來源看,京東方A股融資只是一個表面現象:真正支持京東方發展的資金基本都來于國家——地方政府、銀行、京東方自身的盈利(作為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京東方的盈利大部分當然屬于國家所有)。在短短十年內,投入近千億元,在一個技術、產能、裝備、材料和理論領域全面落后的產業,并培育出一個具有競爭力和自我創新力的企業,這充分體現了國有經濟模式,特別是結合了市場化和現代金融融資結構(股市)的社會主義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京東方今天的成功即是市場運作的結果,也是國家和政府支持的結果。在國有資本參與的過程中幾乎完全遵從市場原則,尊崇競爭規律,不搞行政命令,體現了效率優先、市場優先的原則;在保障市場公平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社會主義社會國有經濟的力量,集中多種資源保障產業“核心攻堅”,促進產業升級——這種發展模式是中國獨有的,也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模式。
實際上,在很多大科技項目、大產業項目的升級發展過程中,作為近代歷史上的弱者、現代國際經濟競爭的追趕者,都必須依賴于市場手段、競爭機制和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是國有經濟擅長長期、長線、產業性、戰略性投資的特點進行。這幾乎是實現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天,輿論層面對京東方的爭議,主要存在于微觀經濟學說領域。大多數的爭議者沒有看到整個顯示產業,尤其是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甚至更有股民根本沒有嚴格了解現代顯示產業,和中國新興顯示產業的發展特點和規律,進而得出京東方是圈錢公司、是鐵公雞的結論。
這些結論雖然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卻著實是忽略了顯示產業的本質在看問題,是忽視了我國顯示產業現有的國情在看問題,是忽視了產業經濟和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學說的不同點再看問題。持有這種偏見的人不僅有平頭百姓,也有郎咸平這類所謂的企業經營方面的經濟專家。這一點是中國經濟升級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雜音和悲哀。但是,他卻無法掩蓋京東方模式的有效性。
現在,京東方已經提出產能超日本、技術超臺灣,形成整體的追趕韓國領軍者態勢的市場目標。在通向這個目標的路途上,一定還有很多坎坷:虧損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股民的不理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少數不明真理的“專家”的一家之言也難避免。但是,套用溫家寶總理愛說的一句話,這叫做“多難興邦”。正式由于困難重重才說明這件事的意義重大,正式由于千百萬個不容易才使得這件事情能實踐出一些獨特的、鐵打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真理。這也是京東方所謂 “追趕經濟”的最核心的精神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