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安防不是視頻監控”,但是,現實是安防的絕大部分產業還是在圍繞“視頻監控”在做。2016年安防展,技術看點上“如何看到”依然是最大的“前沿”。
從星光到紅外成像,攝像機對現實不滿
0.0001LUX級別的星光攝像機能夠為安防市場帶來什么呢?24小時的彩色監控、突破紅外照明夜間監控的“距離瓶頸”,且最終產品也可能不在需要“紅外照明”這個“硬成本”。同時,沒有“照明”的系統,也利于“隱秘監視”。
安防展上,很多廠商圍繞星光成像技術展開了競爭。從鏡頭的設計和選擇、到感光部件的研發、再到后期的信號處理技術的進步,攝像機行業正在向“黑夜”發出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參會廠商表示,目前在犧牲幀率的背景下,星光產品已經有很好的表現,但是這還不是技術的極限。三五年之后,攝像機行業可以提供完全媲美白天視頻效果的星光產品。
不過,星光技術的發展并不意味著紅外就會被拋棄:事實上,“被動紅外”也是市場的熱點。雖然完全依賴物體自身輻射的紅外成像,并不能形成彩色的、信息充分的畫面內容。但是,在特種監測中,紅外熱成像正在成為“工業檢測”的新熱點。
例如,在倉庫內尋找移動老鼠、或者潛在的自燃熱源;在電力傳輸系統上找到“火花點”和“故障隱患”;在特殊氣象條件下,如大霧之中尋找運動的物體;在工業場所進行“熱安全管理”……紅外成像技術已經從軍用為主向安防傳感市場悄然進軍。
對此,行業內企業表示,紅外成像攝像系統的應用瓶頸主要在于“價值開發”上。發現這種技術的特殊價值,并與更為智能的后期處理技術、報警技術結合;紅外成像傳感系統正在成為安防領域的“超級眼睛”——它為這個系統提供傳統視頻監控中所不能捕捉的“更多信息”。
對于攝像技術的進步,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超大視角”產品正在流行。大視角的好處顯而易見——監控區域更少的探頭和部署成本,以及最大程度避免系統死角。對此,業內廠商表示,現在很多客戶面臨一個問題:原有的系統為重點部位監控,現在想升級為全方位監控,同時不愿意做大規模的工程改造——這個時候,大視角,甚至360度攝像機就發揮了威力。另一方面,這種大視角產品也有利于與AR和VR系統在安防領域的融合。
整體上,安防展上攝像機產品正在從“核心技術高度成熟和固化”的產業中,找到“更多的差異化市場價值點”。這種創新變化,不同于此前數字技術、高清技術普及那種以上游市場驅動為核心的進步,而更依賴于下游終端廠商的精致打拼。這被認為有利于攝像機行業走出低價同質競爭的泥潭。
從前端到大屏,要“智慧”的看
“將畫面送到保安的眼睛和錄像機的硬盤”,這就是傳統是視頻監控。但是,這種產品模式已經不在靈光。安防展上,更多的廠商在圍繞怎么處理“信息”展開競爭。
首先,攝像頭變得更為智慧。在安防行業整體向云計算平臺遷移的時候,攝像頭的地位是弱化還是強化呢?市場給出的答案是,越強調信息技術對視頻的處理,攝像頭就越是重要。
實際上,攝像頭正在成為“計算節點”。雖然遠端的云是核心計算中樞,但是攝像頭不能簡單的做一個“呆子”。他要能應答、動作、按照預案率先行動。這就要求攝像頭成為智慧單元:即,智能攝像機。這種攝像頭內置CPU和存儲單元,能夠遠程更新任務程序,成為一個聰明的“眼睛”。
第二,智慧大屏正在成為安防的大趨勢。以云計算、視頻識別和處理、AR/VR技術為基礎,大屏顯示上呈現的“監控內容”也在變得不同。
傳統的視頻監控,就是將更多的畫面放在屏幕上顯示。重要不重要、有沒有異常完全靠人力判斷。但是,人的判斷力,在可控成本下,往往跟不上信息數量的爆炸式增長。所以,傳統視頻監控就成了“事后找原因”的破案工具。
而智慧大屏上,經過信息加工處理的視頻,可以有差別的提供重要與非重要的信息,特別提示變動信息、生成可感知立體的分布態勢畫面,為直接決策、事前處置、事中應急提供強力工具。這樣的系統,不再是“幕后的工具”,而是“前臺的主管”。
總之,軟件、計算技術、視頻識別與處理技術正在改變監控系統的每一個方面。傳感+計算+可視化的體系,徹底顛覆了傳統安防的價值。安防正在形成真正的以“防”為主,而不是事后“追究”為核心的應用體系。
從目前的科技支撐角度看,安防的核心還離不開“看”這個命題。但是,“如何看”也正在發生變化:星光產品能突破黑暗、紅外熱成像能穿透迷霧、智慧探頭能抓住關鍵、可視化大屏能尋找到根源……總之,看的更多、更遠、更深入、看到此前未曾所見,安防監控的“看”正在進入“全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