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在我國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堅實的優良傳統。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近幾年來,軍民融合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各部委相繼發文要求推動相關產業的軍民深度融合,地方軍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為軍轉民、民參軍提供了政策依據及便利條件。
政策密集出臺 軍民融合展現新格局
2015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深入實施軍民融合戰略,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涉及到多項產業相關規劃內容,其中提出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2016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意見》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明確了新形勢下軍民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政策措施,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任,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隨著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成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進以及體制機制的逐步完善,高端軍用技術轉化產業將迸發出更大投資熱情。軍轉民的發展有利于軍工企業將提高綜合經營能力,提高持續成長能力。同時,民參軍也會迎來新的轉型高峰、軍工集團混改會持續進行、軍工院所改制破冰在即。隨著國企改革和軍工的推動,整個軍工業迎來發展的大時代。
軍民融合促進物聯網、智能裝備制造業大發展
在政策推動下,軍工企業將加快市場化和股份制改革。同時,軍用市場將逐步向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開放。以往神秘、封閉的軍工行業正向民營企業展開懷抱,民企參軍將迎來新機遇。物聯網、無人機、智能裝備制造等相關企業將從軍民融合戰略中受益。
1、 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正在成為打贏現代信息化戰爭的重要手段。目前,物聯網技術在作戰領域覆蓋了偵查、指揮、控制、火力打擊等所有環節。在非作戰領域,物聯網技術也覆蓋了物流、醫療、環境監測等環節。在非作戰領域,美國國防部國防后勤局和運輸指揮部使用射頻識別標簽來跟蹤運輸和管理中央物流中心之間的庫存,實現后勤保障的精準化、便捷化;在訓練中,使用攝像機、運動傳感器和聲學傳感器跟蹤士兵訓練過程,發送數據到教官的移動設備,以便實時指導士兵;在模擬演習中,使用集成激光介入系統,模擬步兵戰斗使用的空包彈和激光,模擬火炮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讓教官實時監測戰場的過程;在邊防監控及偵查中,使用紅外熱像儀等設備進行夜間的巡視巡控。
雖然物聯網技術在我國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軍方應用總體水平還不高。軍工企業的產業鏈中,很難見到利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生產;在后勤管理中,依舊通過人工來跟蹤管理貨物的運輸。究其原因,一方面出于安全性考慮,軍方尚未布置大量的物聯網設施;另一方面,由于進入軍工的門檻很高,一些有潛力的民用物聯網技術無法適當轉化到軍用領域。另外,我國物聯網核心技術如傳感器等的研發仍受制于人。在高精度傳感器、自適應無線通信、實時數據處理、物聯網操作系統等基礎技術上都有待提升。
有專家建議,軍方應盡快出臺關于促進物聯網技術在軍事方面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日常訓練、軍事指揮和后勤管理中部署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加快生成適應信息化戰爭的新型戰斗力。建議推動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創新,加強軍民合作,搭建物聯網應用轉化平臺,使先進的軍事物聯網技術可以在商業領域落地,商用的物聯網技術也可在相關軍事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2016年12月3日,我國軍民融合物聯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軍民融合物聯網論壇在北京舉行。軍地有關單位領導,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院士、專家,以及國內有關高校、科研院所、業內相關物聯網企業等方面的代表出席。據軍民融合物聯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夏文祥介紹,軍民融合物聯網專業委員會成立后,將致力于推動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和創新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物聯網的學術繁榮,提升軍地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能。
隨著軍民融合物聯網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在軍方需求推動和廣大物聯網企業的積極參與下,物聯網技術將取得不斷創新與突破,包括攝像機、紅外熱像儀等各類傳感器、RFID設備以及網絡高清監控系統在內的物聯網技術在軍民融合領域的深度應用指日可待。
2、 無人機
近年來,隨著軍用技術的民用化,無人機產業得到蓬勃發展,無人機成為投資領域的熱點產品,引起資本市場及各巨頭企業的廣泛關注。
最早,無人機主要用于軍事領域,如執行空中偵察監視、情報搜集、對地攻擊等多種任務。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實現了民用化,被廣泛應用于新聞采訪、航拍、電力監測、測量測繪、環保監測、森林防火、地質環境與災害勘察監測、海岸緝私、礦產資源勘探等等。未來,無人機還有望在快遞行業發揮重要的作用。目前,京東、順豐快遞都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無人機快遞測試,整個無人機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3、 智能機器人
目前,智能機器人的概念很火。智能機器人除了可以在餐廳里送餐、導航、搭車旅行,還可在家中陪伴兒童和老人,成為老人和兒童的友好伴侶。甚至有企業研發了“伴娘”機器人為新人遞婚戒,送語音祝福等。在工業領域,智能機器人還可以代替人工實現精準的智能巡檢、智能檢測,不僅效率大為提升,而且比人工作業更能適應各種復雜的環境。
除了在民用和工業領域,智能機器人在軍用領域也大有可為。精密集成各種傳感設備的智能機器人作戰平臺,被譽為人類士兵的“完美替代者”。
“民企參軍”任重道遠 阻礙依然存在
軍民融合給民營企業開拓了廣闊的發展新天地。以往,能涉足軍工的只有國字頭大企業,相關領域較為封閉。如今,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推動,允許或鼓勵民營企業“參軍”的各類規章也陸續出臺,從《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指導意見》,到《關于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再到《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指南》。這些規章制度為民營企業“參軍”提供了政策依據,為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但是,民營企業參與軍工項目并非易事,想要分享這塊蛋糕,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也并非輕而易舉。相對普通民用產品,軍用領域對產品的要求較高,涉及到各種標準的滿足和資格認證。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首先要通過軍工認證。
根據國家和軍隊的現行法規標準,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單位,一般應取得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保密資格證書、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書和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證書,簡稱“四證”。這是進入軍方市場必須的“通行證”。
除了要啃下軍工認證這塊硬骨頭,民營企業在參與軍工項目時還面臨著國防與經濟建設分體化問題、軍用技術標準和民用技術標準不統一、民營企業自身技術研發實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只有相關配套政策、體系和機制逐步完善,以及企業自身的實力不斷提升,相關產品能符合軍用標準,民營企業才能借助軍民融合的政策“東風”,在新的天地中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