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顯示技術,已經連續三年在秋季顯示產品 “新品季”高調露面。但是,從落地的產品看,除了索尼、三星已經有大尺寸應用案例外,其它的一干企業,包括蘋果、友達、群創都還在“畫餅”階段。
不過,大屏君亦注意到,MicroLED的親哥哥mini-led已經在中國廠商,包括聯建光電、雷曼光電等企業手里大量上市:型號眾多、終端應用創新不斷,美國CES、成都IFC、上海LED大展會頻繁亮相,完全是“成熟”姿態。——這一背景下,很多人已經揣測,MicroLED的實用之日已經不遠!
MicroLED進展如何?
IFA2018期間,三星在非公開展區展示已經制作完成的75英寸Mirco LED試制品。采用4K分辨率標準,其像素顆粒尺寸是三星此前146英寸電視“The Wall”的四分之一。(其采用的Micro LED芯片組晶體顆粒尺寸縮小到30*50微米,mini-led一般是100微米的尺度。)并預計將于2019年上市。另據消息稱,國內利亞德也在研制類似晶體顆粒尺度的LED顯示面板產品。
在一年的時間內,三星的產品精細度提升了75%。大屏君認為這個進步不可謂不巨大。而且還提出了明確的量產時間表。這對于目前mini-led的發展還是有壓力的:未來這種LED大尺寸顯示產品,究竟是一次性過渡到MicroLED技術,還是依然需要mini-led作為過渡,將主要是成本的競爭。大屏君認為,參考此前的MicroLED大尺寸顯示,動輒二三十萬每平米的價格,以及安裝調試的復雜性,沒準mini-led的壽命期要比此前的預估還要長——尤其是在市場需求大量的非超微間距顯示系統的背景之下,成本和普及成必然關系。但是長期看,mini-led向MicroLED過渡依然具有必然性。
MicroLED顯示面板另一個比較顯著的進步是,臺灣友達在“2018 Touch Taiwan智慧顯示與觸控展”上,展出了12英寸的Micro LED技術顯示產品,并稱技術上可以實現10-20英寸級別產品的制備。不過,臺系廠沒有提到上市計劃。
這與2017年,小尺寸顯示上廠商試制MicroLED產品的最終尺寸比,至少提升了4-10倍,大屏君覺得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當然,作為微細加工產品,成品率才是最終的生死線,這方面大屏君沒有看到有效的消息:如果僅僅是面積增加,實驗室不計成本的試制出樣品,那樣的進步成果,是無法工業化的。
總體看,2018年以來MicroLED技術的進步很不錯,不說是跨越性的,但是至少是步步為營的。然而,可惜的是,如果和期主要競爭對手OLED比較, MicroLED市場化速度就要慢上很多。
在小尺寸上發力,MicroLED的目標含義如何
2018年以來,MicroLED的技術發展,大屏君意外的找到了一個焦點“小尺寸”化。比如,對于三星的The Wall,很多人士此前的猜測是“下一步更大尺寸的產品如何”——然而,現實是三星推了75英寸的產品——這個尺寸是要和8K級別的10.5代線經濟量產的液晶與OLED正面沖突的。更不要說友達等一直以來堅持的“VR、手機、PC”等的MicroLED目標市場與OLED高度重合。——現在似乎“小尺寸”顯示競爭已經成為MicroLED的本質問題了。
那么,為何今年以來廠商們在小尺寸上的熱情“高度重合”呢?大屏君覺得,除了技術難度這個因素外,更為重要的還是“市場規模”本身的吸引力。
從友達的策略看,超精細的MicroLED顯示,采用10微米以下的LED晶體顆粒,顯示面板尺寸越大、技術難度越高、成品率越難控制;不過同等分辨率下,大一些尺寸產品的可修復性、可檢測性更好。這就涉及了一個“綜合技術難度最低”的首先量產尺寸的選擇:也許VR的近眼顯示,2英寸、2K分辨率、高刷新率的產品,的確最能代表MicroLED技術的優勢,但是其制造綜合技術難度未必是最理想的首選產品。10-20英寸,汽車儀表盤上的MicroLED顯示應用,也可發揮其高亮度、高清晰度的優勢,但是綜合生產難度將有所降低。這種成品尺寸,檢測和修復難度、LED顆粒精確定位的誤差允許度,都會更為寬松。且,高檔汽車的顯示系統,更在乎“高檔”二字,而非“成本”!
而從三星的策略看,三星第一款“The Wall”完全是“工程顯示范”——大屏君長期認為,三星的目標是高端工程應用、廣電和指揮調度中心市場的拓展。但是,如果后期的產品換成75英寸,三星的目標則更接近于“高端會議室應用”甚至家用市場,而非“大屏工程”。作為國內巨頭,利亞德在COB技術的mini-led上的研發,也不僅僅是“工程市場”的技術升級:利亞德在TV化產品上早有布局,但是成效不佳——新技術很可能推動TV化LED顯示產品走出新道路。
三星這種產品選擇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現在不得而知。但是,大屏君認為MicroLED在大尺寸顯示市場,通過單元拼接的方式來實現“無尺寸”限制的超級大屏,并不是“工程上”毫無障礙。因為,MicroLED越是顯示精細度高,越意味著安裝調試的成本增加、時間延長,其整體系統的維護保養變得更為艱難——大屏君傾向認為,三星新的75英寸MicroLED,不在于“不能拼接更大尺寸”,而在于“工程安裝調試”的可行性,以及數十平米的大屏系統絕大多不并不需要30*50微米這么精細的顯示像素等問題。
且如果從會議室角度看,75英寸也是一個主流的應用尺寸,潛在的市場規模更大。甚至,這個尺寸的產品還可以進軍家用高端電視市場,后者更是一個預估可成長為數千萬臺規模的大市場。這個尺寸的“The Wall”亦完全可以在工廠一次成型,整體運輸和銷售,而不需要采用“工程拼接”的現場過程。顯然,這會增強產品的可接受度,并降低系統性成本。
所以,無論是友達還是三星,他們都面臨一個“MicroLED”產品的投產原則問題:當前時期,結合技術、制造工藝、市場需求、成本水平等因素之后,最應該推出的“產品尺寸”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未必已經清晰,但是顯然并不是“最能體現技術水平的產品尺寸”。市場可行與技術可行之間的平衡,已經是MicroLED產業深入考慮的問題之一。——這就是大屏君眼里,2018年三星、友達的MicroLED聚焦目標尺寸變化的“底層含義”。
MicroLED目標市場的敵人依然是OLED
如果三星75英寸MicroLED目標市場包括“高端電視機”,顯然她會和LG主推的OLED高端電視“直接碰撞”。友達的10-20英寸MicroLED目標市場是車載顯示,顯然也會和OLED產品在車載上的發展“直接交火”。而蘋果公司,更是將MicroLED的第一目標設定在了Watch屏幕上,目前蘋果智能手表僅采用OLED顯示系統。
以上分析之下,大屏君認為MicroLED與OLED的關系,很類似于此前的PDP與LCD的關系。已經形成未來顯示面板路線之爭——只不過MicroLED暫時“只敢談論高端市場”。但是,這恰說明MicroLED在顯示性能上卻有獨到之處。
然而,問題的另一方面是,OLED產業已經形成數千億的投資規模。MicroLED與OLED的競爭不再是完全技術性的,而是涵蓋了供應能力和資本傾向的較量。在這一背景下,MicroLED能否依靠日益多元化的顯示細分應用領域先站住腳跟,在謀求后來居上呢?大屏君將很榮幸在未來三五年內見證這一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