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的發生給多國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影響,特別是其在人員流動、交通運輸等方面的限制措施,給國際貿易無疑帶來了沉重打擊,更在一定程度上給全球經濟施加了更多壓力。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我國作為全球貿易中的重要一環,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新的挑戰。不過,面對危機,我國制造企業通過不懈創新,以及靈活的經營思維調整,正在積極應對當前的困難,以及為“后疫情”時代的發展鋪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疫情反而成為我國制造業優化內生結構,查缺補漏的一次“良機”。
打通國內市場,提亮“新國貨”底色
面對此次疫情,許多以外貿為主的企業遭遇了暫時的困難,對此,企業積極調整經營方向,開拓國內市場,盡管海外訂單受阻,卻迎來了國內市場的增長,企業也得以渡過暫時的難關。4月8日的《新聞聯播》中特別提到,浙江省某外貿企業通過借力電商平臺,推出深受年輕人喜歡的爆款產品,在疫情期間國內市場翻番……諸如此類,通過把準市場需求脈搏不斷創新,一大批外貿型企業搭上了“新國貨”的快車,為緩解企業的燃眉之急找到了出路。
據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30號,全國75.6%的重點外貿企業復產率超70%。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隨著國家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的落地,再加上外貿企業不斷向創新要動力,通過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向多元化市場要活力,克服眼前之危,贏得未來之機,我國的外貿不僅可以穩得住,而且其質量和層次也將會上一個新臺階,進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
穩外貿,為“后疫情”時代發展蓄力
當然,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面對即將到來的“后疫情”時代,我們還是要在外貿上下功夫。對此,我國已經接連出臺了多項穩外貿舉措,為企業外貿業務發展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通過疫情期間各國之間在信息和物資等方面的交流互通,全球一體化的理念成為全人類的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使得我們的“一帶一路”策略在后疫情時代將更加深入人心,為打通沿線外貿出口環節埋下伏筆。
不僅如此,盡管此次疫情的影響范圍是全球性的,但是對于我國而言,由于疫情嚴重的兩個月主要處在春節假期期間,也正是傳統的淡季,因此,其對于制造業的影響事實上是有限的。反而由于我國較好、較早地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較早實現了制造業的復工(特別是外貿企業的復工),因而在疫情大面積發生后,反而擁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綜上所述,面對暫時的經營困難,我國制造企業一方面通過開發國內市場潛力,渡過眼前之危,另一方面也通過發揮產業鏈完整和先發優勢,為穩定外貿出口做足準備。此次疫情,讓我國的制造企業得以以更加開闊的眼光重新審視全球市場和自身定位,有益于轉變傳統經營思維,優化競爭邏輯,因此,也不妨將其看作是一次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