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刻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正式完成全球組網星座部署。26年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建設終于迎來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大喜之下,很多人會問:我們為何一定要有北斗、北斗到底能做什么、北斗組網與普通人有何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莫過于6月24日,中國證監會兩紙處罰決定書揭露獐子島六年四跑路騙局:其中,借助北斗衛星數據,對獐子島相關27條采捕船只數百余萬條海上航行定位數據的分析,是認定了獐子島造假的核心事實依據。
證監會這個“北斗應用”投名狀,涉及面頗為廣泛:智慧交通、農業生產、宏觀交通和農業生產管理、物流產業運營和預測管理、大數據挖掘和可視化應用、金融監管等等——可以說,一個案例涉及的方面面,就已經與“所有行業、所有人”或多或少有關系!
北斗新階段,產業紅利與智慧大數據共振
現在討論北斗的意義,不僅是說衛星導航的意義,而是基于‘實踐’發展的過程,來討論北斗的獨特之處!”
無數行業專家指出,衛星導航的大規模應用,必然與自主導航體系建設緊密關聯:否則,關鍵領域依賴于人,應用體系越是發達,帶來的“掐脖子”問題越是嚴重。這首先不是生產力發展問題,而是生存權利的安全底線問題。
另一方面,近年來“導航數據”產業的發展,更得益于“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是AI智慧產業的發展,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北斗”產業鏈的新機遇:傳統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基本就是基于“知道你在哪里”而已。新興的AI技術,則可以再“無數的點定位信息”的汪洋大海“打魚”。如上文,對獐子島漁船的數據分析,還原了作業軌跡,直接佐證了“海底養殖”的真假。
同時,未來,北斗系統的導航、授時、短報文,還可以與5G網絡結合,在“天地一體”應用模型中,乃至于6G時代的“衛星互聯網”中,發揮“巨大的作用”。5G網絡是一個高實時性網絡。而高實時性首先需要“精準計時”和“計時同步”,這兩者依賴于北斗授時系統。——可以說,北斗授時是5G網絡的基礎。同理,電網智能化也需要時間同步,也必須用到北斗系統。只是這兩點,就已經讓北斗系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更為重要的是,5G網絡是一個信息實時高速通道,北斗可以告訴人們這些信息在哪里產生和應用。二者的結合幾乎是天然的“應用加速器”。尤其是在智慧出行、自動駕駛等領域,在智能化物流領域、在危險運輸領域具有極強的社會應用價值。
所以,不僅僅是北斗的全球組網開啟民族衛星導航產業的“應用高潮”,也包括智慧AI技術的進步、大數據產業的發展、5G+產業的發展,都在與北斗高度共振,共同演繹一場智慧時代衛星導航產業應用鏈爆發的交響樂。
一切的本質是數據與信息,透明智慧社會漸行而近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鏈已經有14000余家企事業單位,50萬從業人員!”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北斗產業鏈、北斗+機遇的巨大。但是,這些機遇可不是僅僅“手機定位導航”這么簡單。
行業專家指出,北斗產業鏈本質是一條“傳統信息”與“北斗時空地理信息”結合的大數據智能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說是天然的“物聯網”感知體系。尤其是對于移動信息源,北斗信息補足了傳統信息體系,在時空維度上的不足和精確度問題,進而衍生出更多的“高級應用”模式。
所以,從本質上看,北斗系統依然是“數據與信息”產業鏈。北斗系統的大規模應用價值,取決于智慧數據產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北斗產品的核心變革是“傳統信息數據增加了實時時空維度”——即,北斗會改變很多產業傳統的感知、管理模式,讓傳統信息升級,讓傳統智慧調度質變。
尤其是在交通和物流體系中,北斗的實時時空信息,是最重要的“動態調度數據”。傳統的智慧交通系統,依賴于“卡口的數據采集”(地理信息是提前預設和固定的),具有很大的被動性、覆蓋不足的特點,無法支撐自動駕駛和關鍵車輛、物資和管理信息的無縫追蹤。
比如某公司推出的“北斗可視化煤炭流通監控平臺”,可以將視頻監控、北斗導航、GIS、巡查、處理等進行聯動,通過調用各煤礦、港口堆場的視頻監控和運輸車輛北斗車載終端、火車北斗終端等設備實現對貨物高效、快捷的可視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對煤炭貨物的監管及客戶服務。
再比如,物流交通領域,截至2020年5月29日,國家貨運平臺在全國31省、市、自治區全部落地接入,入網車輛超過650萬輛,占全國重載貨車的96%以上。實現了車輛運行與位置的感知。尤其是通過速度計算、連續行駛計算、異常停車計算等數據挖掘,提供了“安全駕駛”和“安全運營”的重要技術保障與支撐。
尤其是在特殊物流領域,北斗的應用價值更大。如,冷鏈物流中冷鏈物聯網的“溫度信息與地理位置時空信息”的耦合,是避免“信息造假”,全程掌控冷鏈運行品質的關鍵。對于生鮮運輸,尤其是醫學冷鏈物資運輸而言,價值巨大;對于危險貨物冷鏈運輸更是具有“難以評估”的價值。
北斗的應用價值是巨大的。但是,既有應用還只是冰山一角。未來的“智慧出行”、“自動駕駛”更是高度依賴“高精度導航定位和授時系統”。“感知雷達、攝像頭”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但是就如同人的眼睛總是具有局限性一樣,電子眼也存在感知距離、遠距離場景預測等方面的無能為力。這是智慧駕駛市場將智能網聯汽車和5G智能公路作為基礎的原因所在。
而車聯網和智慧公路的互動必然依賴于“時間、地點、速度”的變量關系。這三個變量只有北斗導航系統能夠提供大范圍、全場景的基礎技術支持。可以說,自動駕駛的安全應用,離不開北斗系統的幕后支撐。
總之,現代信息和數據產業是“一環緊扣一環”的格局。北斗產業鏈與其他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可視化應用高度“嵌合”,并提供“價值加成”。北斗三號系統星座的完成,與智慧AI、大數據、5G+、物聯網的發展高度共鳴、系統協同,對于相應產業的發展壯大意義非凡,必然推動智慧社會的加速到來,也為“屏幕無處不在的智慧時代”,工程視聽市場發展提供了新的基礎設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