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已經從歷史高位開始下滑,但是產能擴張卻依然在繼續——這將形成未來兩年,顯示面板需求逐漸下滑、市場透支效應下需求進入低谷之后的行業發展新周期”,行業人士表示,顯示面板的“供過于求”正在成為一個問題。
據TrendForce研究數據,電視、監視器和筆電三大中大尺寸面板需求場景,今年第三季度供需比9.7%、預計,四季度在年底熱銷季拉動下,供需比有望恢復到5.4%。但是,2022年第一季度,預期供需比會達到11.7%——這一數值將接近歷史新高。
在供需比歷史次高數據影響下,中大尺寸面板的價格走勢也會貼近現金成本:TrendForce預計,32英寸代表的小尺寸電視面板價格年底接近現金成本、55英寸等大尺寸面板也將在2022年第一季觸及現金成本,預期電視面板明年第一季將進入“虧錢”周期。這距離2021年第二季度“最賺錢一季”的時間不過3個季度。可謂“迅速逆轉的行業過山車”。
面對這樣的局面,顯示面板和終端市場一定會迎來新一輪價格和供給洗牌。顯示面板行業必然也會“采取各種措施自救”。
面板廠“花樣”應對逆勢周期
2021年第三季度,以32英寸為代表的小尺寸電視面板,價格最高下滑4成。上游行業已經處于不賺錢的狀態。這僅是顯示面板跌價的“代表”。
但是,同期,深受筆電市場需求依然處于高位影響,筆電面板依然維持價格上漲——因此,以我國臺系面板企業為代表,很多面板工廠加大了筆電等顯示面板的產能分配。即,行業逆勢之下,面板企業首先選擇“產能結構調整”而非“產能降低”,以此來保證市場供需處于更合理狀態。其中,增加筆電等熱銷尺寸、加大大尺寸監視器和大尺寸TV面板供給,是主要方向。
京東方 65英寸 8K 240Hz a-Si 1G1D顯示
另一方面,顯示面板企業的保價之戰也在“檢修”期上展開。通過在價格下降初期,提前安排部分產線檢修,可以有效控制行業供給走向過剩的速率,延緩降價速度,進而實現企業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據CINNO Research面板廠投產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9月我國大陸LCD面板廠平均稼動率為88.3%,相比8月份下降6.2%,這也是15個月以來,該數據首次滑落到90%以下。行業分析認為,顯示面板開工率的成本線在70-75%。產品均價較高的產品,如OLED手機面板,則在6成開工率上,就可能依靠更好的成品率獲得盈利。通過調整開工率,維持市場供需平衡,是顯示面板企業不錯的“過冬”選擇。
當然,在行業逆勢階段,最根本的顯示面板業調整,還是“控制新產能”的投資節奏。例如,國內顯示產業上游企業萊寶高科10月25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沒有購買日本松下8.5代線的計劃。在目前行業市場走向低谷周期的背景下,多數分析認為已經停產的松下8.5代液晶面板線的“二手交易”可能夭折。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的二手線,以及我國大陸的部分新線投入,在行業逆勢下,都會進入“更多的控節奏”操作之中。這有利于抑制未來的行業供需失衡問題。
逆勢周期下,顯示面板地區產能分布再面臨調整窗口
新一輪面板過剩周期,必然引起新一輪行業洗牌”。業內人士紛紛認為,這將對我國大陸地區面板產業鏈的進一步集中是一個“機遇”。
根據DSCC的數據顯示,LG Display的廣州8.5代OLED線,雖然投產初期成本高于同期韓國坡洲的工廠,但是隨著該生產工廠進入成熟運行期,其成本已經在下降。預計,48英寸OLED產品,其在中國的生產成本估計比韓國低13%至14%。
我國大陸地區是全球面板產業的“成本洼地”。這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且是過去10年全球面板產業產能轉移的核心規律: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國大陸地區顯示面板產能在全球市場的占比“聊勝于無”;但是通過第二個十年的發展,其總規模已經占據全球一半產能。尤其是在8.6/10.5/11代等大尺寸液晶面板線上,大陸地區產能占據全球投產和在建產能的7成以上。在6代OLED面板上,昔日全球主要產能競爭者,日系和我國臺系陣營,幾乎沒有商業化的規模布局。在液晶面板產能上,日韓企業也不斷壓縮已有產能,其中韓國液晶面板產能已經接近徹底退出的邊緣。
未來一段時期,隨著顯示面板市場進入供給過剩階段,成本優勢的競爭價值恐進一步凸顯。這將有利于全球顯示面板產能進一步在我國大陸地區集中。特別是在日系和我國臺系陣營,新技術、新規格產線布局落后于我國大陸和韓國企業的背景下,行業市場逆勢之下的未來變革方向,很可能是韓國與我國大陸地區“兩極”格局。
實際上,顯示面板中心的進一步向我國大陸地區轉移,這一趨勢已經在2021年關鍵客戶的高端面板采購上“可窺一斑”。
今年8月,TCL科技確認旗下子公司TCL華星正式向三星電子供應智能手機AMOLED面板——這是三星OLED面板首次向第三方采購,此前三星OLED面板都由自家面板廠供給。令據科技媒體gizchina爆料,京東方預計今年將向蘋果供應超過1500萬片用于iPhone 12和iPhone 13的AMOELED面板。9月份,京東方AMOLED生產線稼動率為64%,較8月增加約6個百分點,受益于iPhone訂單的發酵,預計10月綿陽線稼動率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
行業調研機構Omdia預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OLED面板的出貨量有望達到8.12億片,同比漲幅將突破38.8%。其中,國內“面板雙雄”,京東方的市場份額預計將從今年的6%增長至2022年的13%,TCL華星的市場份額則從2%增長至6%。——OLED技術線的手機和平板、筆電面板,是目前高端面板最典型的代表。本土企業的占比增加,打入三星、蘋果等頭部客戶供應鏈,不僅是本土制造成本優勢的體現,也是本土面板制造漸趨具有技術優勢的表征。
某種角度看,新興的先進顯示面板制程、產能和客戶接受方面,我國的大陸地區企業已經全面領先日本和我國臺系面板企業。這是過去四十年顯示上游核心旗艦歷史從未有過的事情。這也將是我國大陸面板企業在“逆勢”中平穩過冬、甚至進一步發展的底氣所在。
綜上所述,全球顯示面板供給格局正在進入嶄新的周期。面板企業必然會“用盡渾身解數應對”。但是,這一輪來勢洶洶的逆勢周期,依然會顯著影響面板產業的長期競爭格局。顯示面板全球市場,乃至依托其之上的終端顯示產業鏈,都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