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落成的中國仰韶文化博物館緊靠廟底溝遺址公園,由南北七個楔形體塊相連而成,嵌在臺地盎然的綠意中。正值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金東打造仰韶文化遺址數字博物館《邂逅廟底溝人》,展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構建文化意義上“最早的中國”。
金東采用一體化體驗設計邏輯,全新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生動再現先民從野外到室內、從打獵、制陶到祭祀的社會生活場景,各大展項體驗場景互相聯動,打造新、奇、特的無縫漫游沉浸體驗,構建全國首創全沉浸展演式體驗類數字文博館。
場景聯動打造無縫漫游體驗
數千年前,仰韶文化如第一縷曙光,照亮了中華文明的漫漫長河。
一個虛擬成像的部落首領正帶領游客通過擊鼓完成神秘儀式,隨著鼓聲有節奏的演奏,代表四季的燈火亮起又熄滅,彩陶花環的投影映射出廟底溝文明的種種元素,人們仿佛進入時空穿越的具象化場景之中,當儀式完成之時,擊鼓者的能量匯聚到廣場中心的火堆,瞬間點亮整個空間。
這就是金東打造的《邂逅廟底溝人》中,當游覽到夜晚模式時,整個館所呈現的數字演藝。而在白天模式時,整個場館則切換成非演藝模式,游客可以體驗室外狩獵、室內制陶等的過程全面了解廟底溝先民的生活情境。
通過白天與夜晚的創造性設計,與幾大展項之間的場景聯動,金東將游覽過程打造為一個時間與空間統一的整體,實現演藝與非演藝的切換,并將廟底溝的花卉圖案彩陶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展現博物館的最新研究成果。
將先民的“詩與遠方”融入游覽主線
如果我是一個廟底溝人,我的生活將是什么樣子的?
金東設計團隊深挖文物背后的廟底溝文化,具象還原廟底溝先民的生活場景。在農牧自然區中,金東采用紅外雷達感應投影觸控墻,讓游客與野豬、馬鹿、貓頭鷹等進行互動,感受廟底溝人面臨的野外環境;在狩獵射擊體驗區,通過AR弓箭裝置體驗狩獵的樂趣。
時移世易,廟底溝人進入部落時代,迎來史前藝術浪潮巔峰。
游客在聚落生活區感受不同的職業,如伐木、獵人、烹食、采摘等,金東通過投影大屏和男性與女性分別操縱的小屏,實現三屏聯動,體驗者點擊UI按鈕進行職業人物選擇,動態元素隨之出現在6060*1920的高清大屏中,進行動畫效果展示,以此還原廟底溝人的生活場景。
而在制陶知識區中,金東設置制坯區、制器區、紋繪區三大功能區,通過答題對應知識科普,通過道具陶器選擇對應的功能與器形科普,通過特定花紋的應用場景選擇,對應特定符號的科普,將文物知識融入游覽邏輯,展現古人生存環境與喜怒哀樂。
科技與藝術聯袂呈現“花開中國”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金東采用了多種高新數字技術,通過技術的聯動使用與集成效果,打造出前所未見的沉浸式數字博物館。金東增強了聲光電效應,互動的整體協調性,讓演繹帶動環境,環境驅動行為。增強沉浸式展現感官包裹性,不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給體驗者浸入式體驗,同時添加了氣味細節,賦予了嗅覺體驗。在自然環境中可以聞到青草的味道,在窯爐環境中可以聞到柴火的味道。
在巨大的觸摸墻區域,金東采用程序驅動,實時渲染,使得畫面內容更加逼真,呈現出全面升級的畫面效果,如在農牧生活區,兔子被老鷹捕捉的過程令體驗者如臨其境,幾乎分不清現實與畫面;而在制陶區中,金東則在道具底部植入了RFID射頻感應芯片,并采用紅外感應技術,大大提高了互動游戲體驗。
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加體現了整個展館的獨特之處。在互動裝置藝術“花浪”中,金東通過95個定制異型燈打造燈光矩陣,體現破曉、艷陽、暴雨、星空等的四時與四季變化。聚落中心廣場更是運用了舞臺藝術、互動多媒體技術、數字影片等多種形式的集合,打造一場沉浸式展演。
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文博事業帶來了顛覆性的創新。金東打造的數字專題館,采用AR裝置、體感互動、幻影成像、5G高新視頻技術等大量現代數字技術手段,與傳統文物展示相輔相成,將抽象的文字與符號具象化、場景化,讓“最早的中國”文明之花綻放在廟底溝文化之中,成為仰韶文化博物館不可分割的必要補充,讓人們欣賞、感受、沉浸于中華文化的源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