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被慣壞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眼睛也是這樣。
長期體驗優質屏幕色彩的消費者,換一塊色彩比較差的屏幕體驗,他會一眼覺察出差異,這一點在投影儀上同樣適用。
作為目前相對成熟的行業,家用投影儀已經從1080p分辨率逐漸過渡到4k,不過絕大多數家用4K投影儀都是抖動成4K分辨率,也是業界比較成熟的方案,考慮真4k投影儀,不說錢包君同不同意,你搭配的功放和音響乃至幕布,都需要全面升級。
經典的明基W1070+家用1080P投影儀,采用的是DLP色彩技術,它和商務投影儀最大的區別在于亮度和色彩。
愛普生的商務投影儀,采用的是3LCD色彩技術,同家用投影儀相比,亮度非常高,但是過度的亮度反而帶來了色彩的偏差,并不適合家用。
無論是哪種投影儀,色彩方面比電視要差一些,在1080P的時代這似乎成為真理,不過隨著4K投影儀的普及,傳統電視上支持的HDR、P3廣色域也開始在4K投影儀上普及,這意味著什么?巨屏配合色彩加持,看電視不多的消費者完全可以轉投投影。
作為家庭4K投普及的急先鋒,這款P3廣色域加持的4K投影儀,和入門4K投影儀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外觀一覽
W2700是明基的色準大師廣色域投影儀系列的第三款產品,肩負著普及入門廣色域4K家用投影儀的任務。
作為一款家用投影儀,W2700采用了白褐配色,外觀風格與現代家居風格百搭,相對黑色投影儀更能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
這個拉絲風格和之前的W1700以及TK800系列一脈相承,另外W2700上鏡頭防塵蓋再次出現,在TK800和W1700上都簡配了這個防塵蓋,長期不用的時候可以防灰。
鏡頭下方的檔板是不可移動和開合的,擋板上的“4K HDR 8.3M Pixel” ,表明了支持HDR以及4K 830W像素。
鏡頭為8組10片玻璃材質,透光性會更好,表現力也會增強。
頂面依舊是熟悉的功能按鍵和區域,純白色的顏色很討喜,體積上也相對傳統的1080P投影儀更大,重量上也有所增加,W2700凈重為4.2kg,不過好在市面上的氣壓投影掛架承重基本在3-6kg之間。
這次明基將對焦環、變焦環以及鏡頭垂直位移旋鈕都集中在了左上角的滑蓋下,左下角依舊是熟悉的物理實體按鍵,方便遙控器找不到或者非吊裝安裝的使用,非常實用。
家用傳統投影儀和微投不一樣,基本都是固定場景使用,很少會經常移動,所以微投會下放自動對焦,而傳統投影不需要,對焦環和變焦環均為手動,阻尼非常ok。
鏡頭垂直位移旋鈕是相對比較少見的配置,也是這臺W2700亮點之一,調節幅度為上下10%,可以更好的匹配家中投射場景。
另外W2700具備短焦投射技術,2.5米左右空間便可投射出100寸巨幕,方便狹小空間使用。
背部接口蠻多豐富的,第一個12V Trigger觸發接口,中高端投影儀中比較常見,是作為投影儀啟動時激活其他設備用的,比如觸發投影幕布或者照明設備。
第二個RS-232是用于通訊和遠程控制,從左到右依次是檢修口、USB3.0(支持移動硬盤直插),兩個支持4K 60幀的HDMI接口,協議為HDCP2.2,一個USB 2.0接口,以及數字音頻和模擬音頻輸出。
W2700自帶了10W的喇叭,背后接口一圈皆是,在沒有其他輸出音箱的場景下,也可以應急使用。
底部依舊和明基之前的設計一樣,具備可以自由調節的支架,另外由于4k投影儀工作起來熱量非常高,w2700一共有三個機身風扇,散熱孔洞占據了左右75%的面積。
吊裝成功,吊裝投影的時候記得盡量將重心調整在中心位置。
探討下色域和色彩問題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因為很多人不了解色域,對于我來說,也只能點到為止,輕聊一下,畢竟作為一個數碼博主,不能誤導讀者,如果描述有誤,還望正確指出,海涵一下。
我們常聊的色域是指某種表色模式所能表達的顏色構成的范圍區域,常用的顯示器、電視機、投影儀會復制表現這個顏色范圍。
自然界中可見的光構成了最大的色域空間,包含了人眼能見到的所有顏色,但是顯示印刷設備并不能表現呈現出這么完美的所有顏色,而顯示印刷設備的好壞,也體現在能表現的色域范圍。
常見的色域標準主要有SRGB、NTSC以及Adobe RGB三種。
sRGB(standard Red Green Blue),現在已經是及格線標準,誕生于互聯網媒體傳播,大部分顯示器都能達到100%的標準。
NTSC要比SRGB覆蓋范圍更廣,他的全稱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 (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其負責開發一套美國標準電視廣播傳輸接收和協議。
從上圖可以看到,SRGB覆蓋的色彩范圍相對較小,而Adobe RGB和NTSC要大很多。
Adobe RGB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色域標準,包含了50%的Lab色彩空間中的可視色彩,主要在青綠色(cyan-green)色系上有所提升。
DCI-P3則是一種應用于數字影院的比較新的色彩標準,以人類視覺體驗為主,盡可能匹配電影中能展現的全部色彩要求,換句話來說可以稱之為電影級色域標準。
Rec.709又是什么呢?另外還有Rec.2020,又和DCI-P3有什么區別呢?
這幾類,其實都是影視行業產生的色域標準,其中Rec.709覆蓋范圍和用于互聯網媒體傳播的sRGB基本接近,電影前期拍攝和制作采用DCI-P3,但是后期片源輸出多為Rec.709色彩空間。
Rec.2020可以看成是Rec.709的后續升級,但其實這種說法也并不是很科學,你只要理解為覆蓋范圍更廣,色彩能體現更多就可以了。
這幾類色域中,覆蓋范圍是:Rec.2020>NTSC> Adobe RGB>DCI-P3>SRGB≈Rec.709。
所以這兩年,才會看到各行業都開始炒作優質色域的產品,比如手機行業,比如電視機行業,又比如投影行業。
那么4K廣色域投影儀,簡單來說,就是優質片源下,能給你的眼睛帶來更好的色彩體驗。
所以這才有投影儀之間的各種差距,你看到的的各種宣傳,其實是廠家讓你看到的,對于很多雜牌小廠微投,除了在分辨率上和流明度上做起文章,連基本的色彩管理都不支持,只能說勉強看個亮度。
比如我隨便找了一家銷量還不錯的小品牌微投,赫然能看到亮度標示為8000流明,8000流明是什么概念呢?你去電影院看電影,投影亮度大約為10000流明,換句話說這就是廠家在吹牛。
除了色域滿足了需求,HDR10和HLG這種提升觀影效果的HDR高動態范圍規格,也是此前1080P時代投影儀很少具備的。
真.廣色域HDR體驗
對于支持廣色域的4K HDR投影儀,片源端比較重要,一般為了完美體驗觀影效果,你需要一個藍光播放器,最差也是專門的高清盒子,而不是常見的電視盒子。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又要設計到HDR和SDR這兩種輸出規格了。
大部分廉價的電視盒子只支持SDR,也就是標準動態范圍,不支持HDR的盒子,就算是接上支持HDR的輸出設備,也是毫無作用的。
在蘋果APPLE TV里,可以自由設置HDR或者SDR,總之,你需要一個不錯的高清盒子或者藍光播放器。
W2700播放普通片源的時候,可設置的參數功能也會發生變化,在播放HDR片源的時候,則會自動識別出HDR,并且切換到相對應的色域顯示方式。
非HDR的片源,可以看到色域系統默認是B7.709,BT.709其實就是Rec.709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HDR片源,可以在信息的色彩中看到色域默認范圍為Rec.2020。
這個時候圖像模式不可用,需要進入圖片-高級選項,將寬色域打開,這個時候W2700最大的色彩優勢才會全部展現出來,具體表現為95%DCI-P3。
不過凡事都是有利弊的,開啟了寬色域,會導致色溫降低,亮度降低,前者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后者的話,建議比較黑的環境或者晚上觀看。
我對比了開啟前后的色彩表現,不過這里要提前說一下, 拍攝的相機開啟了Adobe RGB,輸出的圖像也是Adobe RGB色域的,對比的相同畫面均為相同色溫參數下拍攝,如果你的顯示器不支持廣色域模式,很難看出區別,另外由于開啟廣色域后亮度偏低,均作了補充曝光處理。
左邊為開啟了廣色域,HDR片源的屏攝圖,右側為正常色域下的屏攝圖。
在支持95%DCI-P3色域后,影片的觀賞性會有所提升,不過因為小圖和顯示色彩的問題,實際體驗效果要好很多,第二章圖對比中倒是比較明顯,天空的中的白云,左側明顯出現了色彩斷層,DCI-P3除了對色彩有加持,對細節也有提升效果。
依舊是左側為DCI-P3色域下的屏攝圖,右側為未拓展模式下的屏攝圖。
95%DCI-P3相對于Rec.709,主要體現的色彩是紅色和綠色,所以這兩張圖中,紅色和綠色飽和度更高,比如上圖中的第三張圖,頭號玩家中這一幕,排除色溫影響,飽和度會更高一些。
在暖色調為主的影片屏攝中,因為寬色域開啟后色溫會下降,所以看上去以黃色為基調的屏攝飽和度會看似下降,但是實際上紅色為主的基調飽和度會更高一些,另外對于色彩還原也比較精準,貼近原圖效果。
我找了綠色和紅色為主色調的屏攝圖片做對比,色彩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至于開啟亮度下降到多少呢?我用光照計做了一個測試,右側為開啟后幕布前的亮度,而左側為未開啟寬色域的亮度,大約是下降了30-40%左右亮度。
有得必有失,享受寬色域的同時,亮度下降的還是有點多的,建議還是晚上觀看效果更佳。
在Cinema Master里,W2700還具備少見的Motion Enhancer,簡單來說就是電視機上常見的運動補償MEMC功能,不過投影領域里很少能見到這個功能。
除了運動補償,色彩增強、像素增強以及膚色優化都是入門級別4K投影儀中不會出現的技術,在Cinema Master中設置好這些參數后,能大大增強體驗觀感。
我也屏攝了一些動態的畫面。
這個技術出現在投影上,投影被詬病的一個短板彌補了,至于動態補償的效果,喜歡看動作片的消費者應該深有體會。
W2700支持HDR10和HLG,能在大光比條件下提供更多暗部亮部細節,我也屏攝了一些細節。
蝙蝠俠三部曲也是諾蘭的巔峰作品系列,這部電影中以陰影暗調為主,大光比的場景相對比較多。
城市夜景這一幕,光影表現尚可,陰影和高光細節相對比較完美。
貓女安妮海瑟薇臉部表情清晰可見,背后的墻壁也是可以看見細節,皮衣細節同樣清晰可見。
這部4K高清片源是10bit H265壓制的,另外我找了一部HDR 4K片源測試細節。
阿凡達這個場景,暗部衣服細節都能表現出來。
注意看右側陰影區域,能看到一些細節,中間高光區域也是呈現了原片原本的效果。
最后我還特意屏攝了一些高飽和度美圖比對原圖,發現投射的效果比原圖還要好一些。
左側均為原圖,右側為屏攝圖,屏攝圖未做任何調整,但是明顯觀感上要比原圖更舒服。
我之前也體會過明基的入門款4K投影儀,TK800M,簡單來說說區別。
很多入門級別4K投影儀會在色彩上做文章,TK800M的色域其實連Rec.709都沒達到,更不用說HDR和插幀這些提升色彩觀感的功能了。
不過亮度上TK800M高達3000流明,這點要勝出W2700。
犧牲亮度換色彩,還是犧牲色彩換亮度?這還是要荷包里的銀子了,畢竟這兩類產品的定位用戶群體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其他體驗
W2700噪音相對不算太高,近距離測試大約為57分貝,考慮到看電影播放的音量比較高,這一點造不成太大影響。
出風口溫度62度,略有些偏高,畢竟是4K分辨率投射,對機器壓力還是有點大的。
總結
電視機:我有OLED
投影儀:我巨幕
電視機:我有HDR10、杜比視界、4K分辨率
投影儀:我巨幕
電視機:我有動態補償、廣色域
投影儀:我巨幕
電視機:咱能不說巨幕嗎
投影儀:我也有廣色域、4K分辨率、HDR10、我還有巨幕
電視機:……
辯證來看問題,雖然在畫質上這些年被電視機追著打,但是投影儀這些年一直也沒閑著,說到底,用電視機看電影和用投影看電影的消費者追求還是有差別的。
巨幕就是投影儀不二的法寶,配合電影級DCI-P3的廣色域,動態補償這些功能,觀影體驗會提升很大臺階,短板被彌補了,作為電影愛好者,你還會全盤考慮電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