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長達13個月的彩電和顯示面板最長漲價周期正在發生方向性變化。”行業人士認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液晶顯示產業將開啟嶄新的周期。
變化很微妙,但是該來的一定會來
2020年6月以來,在終端市場強勁的帶動下,LCD TV面板價格持續上漲,到目前為主已連續13個月上漲——近10年來,液晶面板行業首次出現長達一年的,“每一家企業都能賺錢”的好局面。為此,LG和三星特意延長了原定于2020年退出生產的面板線的壽命。
但是,沒有不散的筵席:尤其是,次輪彩電需求為核心的景氣周期,關鍵的支撐因素不是“應用價值創新”、也不是“經濟基本面”,而是歐美的QE政策。或者說是“美元濫發”與疫情“宅經濟”的相互作用,推動了行業高景氣。其中,最典型的證據是,保持正常貨幣政策,和幾乎全面控制住疫情的國內彩電市場“不升反降”。
疫情越是嚴重,彩電銷量越高:因為印鈔和封鎖。這是美國、歐洲等市場需求驅動的這一輪面板行業高峰的內在邏輯。但是,狂飲QE之水必然有一個限度,例如美國5月份高達5個百分點的CPI;且消費者采購彩電也不會“一臺接一臺的無限換新”。所以,當QE拐點出現,并伴隨消費市場的透支效應來臨,液晶面板的最牛行情也就會“達到轉折點”。
對此,市場調研公司NPD數據顯示,美國4月電視銷量比去年同期少24%,5月份美國電視銷量相較于去年同期仍出現大幅度下滑。另據數據顯示,6月上旬,32吋、43吋LCD TV面板價格已經和5月份持平,而50吋及以上的產品價格漲幅也逐漸收窄。
同時,北美彩電市場,與第一季度,廠商出貨小于終端銷量,市場處于賣方強勢、去庫存狀態不同;第二季度,廠商出貨大于終端銷量——庫存開始走高、市場進入買方時代。行業趨勢轉變,雖然不夠劇烈,但是方向性卻非常明確。行業專家表示,現在不是討論是不是存在拐點、或者拐點什么時候出現,而是要考慮“拐點后”的策略的時候了。
最強周期下,行業格局加速調整
市場調研機構Omdia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彩電銷量達到5122.6萬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9.9%。市場總銷售額達到1759億元,同比增長32.8%。——量價齊漲,彩電行業至少是近十幾年沒有這么“美”過!
這對于國內顯示產業和品牌而言,更是一輪“大機遇”:賣方市場下,最大的制造基地,擁有最大的“話語權”。例如,這一輪全球彩電市場銷量增幅高峰的起點,2020年第二季度,TCL北美市場獲得了70%的出貨增長。再例如,行業景氣下,京東方武漢第10.5代TFT-LCD生產線2021年二季度投片量已達120K/月設計產能——這條2019年底開始投產,量產爬坡初期受到武漢疫情影響的生產線已經全面達到最開始的設計產能目標,并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擴產”。
全球新增加的顯示需求,面板端,幾乎都進了本土企業的囊中;終端產品上,本土品牌憑借供應鏈優勢,也獲得了大部分增量份額。可以說,最強面板和彩電周期中,全球產業鏈獲利大增,而本土產業鏈顯然是那個最大的贏家:2021年6月17日,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在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介紹稱,2020年,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直接營收達4460億元,全球占比達到40.3%,產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以面板的出貨面積計算,國內顯示產業占全球份額已經超過55%。
從上游到終端品牌,這輪行業景氣周期,國內產業鏈得益于“本就積極進取的戰略”與“良好疫情防控成績下的供給優勢”結合,實現了“雙贏”,其全球地位進一步鞏固、供給水平進一步提升。
后周期時代,產業鏈優勢如何重新分配
在這一輪行業景氣周期前,全球顯示行業變化已經很明顯:日系軍團不斷撤退、我國臺系軍團停步不前、韓系軍團主要進步在OLED上,液晶產業鏈也進入撤退階段、只有國內大陸地區企業選擇液晶和OLED雙輪驅動,兩大技術全面加碼。
同時,國內彩電產業鏈,也在從OEM為主向品牌為主過渡。國際化市場上,本土品牌的影響力 已經超過日系軍團。特別是海信對日本本土的攻陷,更是展示了行業品牌端的強大競爭力。2021年上半年,小米取代索尼,使得全球彩電五強,變成了二韓三中,全球彩電品牌陣營格局持續深度調整。
某種角度看,2020年6月開始的行業景氣周期,只不過是以上過程的繼續:1.本土上游產業鏈和終端品牌優勢加速擴大;2.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韓系液晶面板產業鏈的退出進程——只是幾個月的變化而已。前者是根本的行業趨勢,后者則是偶發的突然變化,不具有長期性。或者說,本土產業鏈逐漸取得更大優勢,這個“核心趨勢”沒有因為疫情、美國QE等發生方向性變化,反而因此出現了加速趨勢。
一旦行業周期拐點出現,行業產業鏈從供不應求到供需平衡、甚至未來無法排除的供給過剩的可能,其對行業的影響變化,也不過是重新回到2016到2019年的:傳統周期狀態。即全球量價齊跌、行業企業普遍盈利水平下降、高成本區域產能加速退出。這個格局,顯然不利于本土產業鏈的健康、快速擴張:但是,“將此視為比爛”,國內產業鏈處于系統性成本低端和技術創新高端,并具有大尺寸供給的全產業鏈和規模優勢,顯然“弱勢行情下競爭力比對手更強”。
無論強勢周期還是弱勢周期,改變的不過是盈利能力的高低,無法改變本土產業鏈整體的競爭優勢”。但是,在此基礎上,行業也需要擔心兩點:第一,即終端組裝環節產業鏈向外轉移到人力成本更低地區的趨勢會卷土重來——對此,國內相關企業要進一步提升自動化、黑燈工廠的應用比例,切實通過技術升級加強制造環節的競爭力。
第二,行業擴張的動力,尤其是面板產業鏈擴張的動力會進一步下降。這有壞處,就是對于那些本土新建設的面板線,面臨較高的折舊和財務性經營壓力;同時這也有好處,如美國、印度等市場對于擴建和新建新的面板線興趣下降,面板產業鏈可能外移的概率降低。
綜上所述,顯示和彩電行業正面臨一輪新的調整,到達一個新周期的轉折點。但是,這不是“新問題”。國內產業鏈擁有應對這種轉換的充分經驗。今天的本土顯示產業鏈已經非常強大,強者恒強將是新一輪行業周期的基本規律。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們可以期待彩電、商顯,幾個月后降點價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