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小間距LED顯示行業如今仍然充滿勃勃生機,站在新老技術接替、市場格局變化的風口上,行業普遍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問題。然而,不論技術路線如何延伸,市場風云如何變幻,能夠在大浪淘沙之后仍然屹立不倒的企業,一定是以核心技術研發為壓艙石的,這一點,就足以“以不變應萬變”。
企業為什么一定要堅持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道路?首先,這是大環境決定的。我國經濟在經歷了從粗放加工到精細制造,從貼牌代工到自主研發的轉型之后,拋棄冗余產能,構筑高效產能成為未來工業發展的主旋律。一方面,面對日趨成熟的應用市場和日益同質化的硬件基礎,企業要想打出差異化的王牌,就必須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另一方面,民族制造業要崛起,就必須解決外資品牌在核心關鍵技術和器件供應上的“卡脖子”問題,這一點毋庸置疑。
事實上,在國家政策層面,早已經看到了這一點。習主席曾在多次講話中強調:“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不掌握核心技術,網絡強國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成為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半點風浪。”“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抓緊突破網絡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這些觀點,同樣直指LED顯示行業的痛點。事實上,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不僅是政策大環境的導向性要求,更是每個企業所身處的商業大環境所要求的。眾所周知,近年來,一些國外專利流氓公司,反復對我國的小間距LED屏企發起針對性的“337調查”,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試圖對我國屏企發起巨額敲詐。所幸,我國屏企在困難時刻緊密抱團,拿出事實證據,有力回擊了流氓公司的敲詐。最近一次的337調查中,以艾比森為首的我國屏企,贏得了訴訟,為我國制造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屬性討回了公道。
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自主研發專利的金剛護體,企業就難以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乘風逐浪,這一點對于逐步走向國際化舞臺的中國制造來說尤為重要。可喜的是,自主研發和專利保護已經成為我國LED屏企的核心業務。
InfoComm China 2021期間,洲明在首發“軟件定義大屏”的同時公布,截至2020年12月1日,公司共獲得海內外授權專利1546項,其中已申請和已授權發明專利417項,PCT53項。
在2021年半年報中,雷曼光電披露,公司目前已積累近300多項國內專利(包括60項COB相關專利),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聯建光電則披露,公司現擁有一百多項已經授權及申請中的國家有效專利。
在2020年年度報告中,艾比森披露,公司注重對核心前沿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報告期內,共投入研發費用8,420.03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5.13%。
2021年5月,利亞德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評選中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并披露,公司目前在全球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已超過1500項,其中發明申請占到所有專利申請的40%,數量達600多項。
面向新的發展時期,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其也將成為LED顯示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