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這是下半年電子產業“秋季新品”的開頭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開頭時刻,OLED就已經演繹出自己的高光本質:首先是小米推出有史以來最廉價的OLED電視產品;接下來是TCL華星進入三星手機OLED面板供應鏈……OLED次世代顯示,正在進入一個“空前的轉折時刻”。
彩電突破,OLED TV正在進入佳境
小米電視6 65英寸OLED電視首發價6999元,55英寸則為4999元。這是OLED電視首次進入“中等價位”市場。也意味著OLED電視真的開始認真考慮“規模突破”的問題了。
彩電行業,目前的價格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既有千元上下的所謂“老年機”市場——即,主要滿足農村等地區老年人看電視,能用就可以的需求;以及宿舍一族小空間需求的產品。也有2000-3000元的主流普及型消費產品。而在4000-7000元則形成中端市場;七千元以上是真正的高端市場;甚至還有10萬元級別的超高端需求。行業人士張先生表示,除非肉眼能看出技術的差別,在消費者能感知的范圍之外,在普教路上,價格必然是最大的攔路虎。
同時,以不平衡的價格線為尺度,行業形成了銷量的金字塔型結構。即越是價格低,越是受眾群龐大。這就決定了彩電新技術普及的路徑就是價格不斷下降的路徑:任何的價格下降,也被認為是進一步走向普及的最明確信號。
與小米OLED電視價格新低相伴的則是:2020年下半年,LG的廣州8.5代OLED線正式量產(6萬片每月的玻璃基板投入,相當于此前大尺寸OLED面板線的全球產能之和)、2021年這條線又追加了每月3萬片基板的產能投資(擴產50%);同時,LG的韓國10.5代OLED線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設備搬入,預期在2022年可量產。同時,LG也在考慮在廣州建設新的10.5代OLED面板線……在投資和產能釋放帶動下,2021上半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就達到了270萬臺,同比增長133.3%。
如果計算了TCL華星和三星計劃中的大尺寸OLED項目,預計三年內OLED大尺寸面板量產和在建項目產能,可以達到2019年該細分產品類型供給能力的5-8倍。對于全球彩電市場,這可能意味著2成以上的市場占有率:考慮到新技術產品將主要在中美歐日等成熟和發達的彩電市場率先普及,這些市場中,OLED電視市場占比提升到三分天下不是不可能!
OLED手機進一步普及,液晶進入退出倒計時
相比彩電市場的這種明顯的趨勢性變化,在手機屏幕市場,華星光電的OLED進入三星供應鏈,更耐人尋味:在中小尺寸市場,三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OLED供應商、最強的投資者。
據媒體報道,TCL華星向三星電子少量供應印度市場上銷售的低價智能手機Galaxy M系列舊款型號(2020年型號) OLED面板。同時,有消息表明,三星將為其新型號的Galaxy M系列產品和明年的該系列產品新機型,采購更多的包括TCL華星和京東方等中國供應商的OLED面板。
Galaxy M系列是三星2020年應對新興市場智能手機需求成長而開發的低成本產品:目前包括2020年上市的M5和M6系,今年推出的M1/2/3系列產品,最低產品價格只折合人民幣1000元+。三星Galaxy M系列被認為是三星銀河手機下的“紅米產品”。基本對應于三星主要智能機型的低端市場。
那么,問題來了!OLED屏幕已經普及到三星的低端手機上,這意味著什么呢?三星一直以中小尺寸OLED顯示和手機OLED時代開創者自居,將OLED屏幕作為主打技術特色。在低端產品上普及OLED也就意味著三星不再將是否配備OLED屏幕作為一項區分產品高中低的“格式性”標準。即,三星認為OLED手機已經到了必須無條件全面普及的時刻。手機市場LCD屏的主流生存空間進入“歸零階段”。手機市場OLED化的進程,進入最后階段。
PAD和NB的野望,OLED不斷攻城略地
2021年,OLED中小尺寸產品也沒有在手機單一產品線上舉步不前:進入10+英寸市場,現在才是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最大的“正事”。
據媒體分析稱,蘋果2022年下半年將發布的iPad Air(暫定名稱)機型將采用三星Display提供的10.9英寸“Hybrid OLED”屏幕。這種產品的輕薄性將超過mini-led LCD技術的平板電腦。同時,中等尺寸OLED面板也可能直接導入樹脂基板產品,樹脂基板的OLED在屏幕柔韌性上也會有新的提升。目前,三星、華為、聯想等平板電腦已經開始使用剛性OLED屏幕,聯想、華碩、戴爾等筆記本電腦廠商也在積極導入OLED屏幕。
從供給端看,目前的OLED面板線主流采用6代玻璃基板技術。完全滿足10+與20+英寸的IT型OLED顯示面板經濟切割的需求。即過去七八年內,除了極個別實驗性項目外,大廠的量產型OLED面板線都是6代或者以上規格的面板線。這些線的建設,從一開始就預估了OLED在IT類面板市場的“潛在需求”。集邦咨詢預計,三星提供的OLED NB面板2020年出貨量約80萬片、今年則有機會達400萬片以上。
因此,可以看到2021年OLED在手機、平板、NB和IT類產品、TV等所有的主流顯示產品線上都在進行“市場突破”。同步的則是各大廠商的擴產在即。例如,上文提到的進入三星手機供應鏈的華星光電,2021年上半年OLED屏出貨量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
次世代顯示,這場較量本無懸念
2021年OLED無疑處于高光時刻。隨著小米的TV、三星的Galaxy M,在各自細分市場,玩出OLED價位新低,這一技術產品加速普及;甚至下半年,有更多的品牌OLED新品打出更友好的價位,將是大概率事件。
OLED突飛猛進的同時,2021年還有另一個技術也在“高調過市”:mini-led背光液晶產品!“一個天然沒有背光、自發光;一個是對液晶的背光的再次改進……兩個技術誰更先進一眼便知。”對此行業人士表示,mini-led對液晶的改良,不妨礙OLED的次世代地位。事實上,無數努力推出mini-led背光產品的終端和上游供應商,也都在努力擴大OLED產品的市場占有量。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顯示面板市場的嶄新項目,已經實現大多數轉向OLED等新技術。LCD面板進入投資后階段,除了個別新項目外,更多是日本、韓國的停產和產線拆除。“作為產能和產品的前導,投資方向,就是未來市場格局的寫照”。從這點來說,OLED的未來主力地位已經基本奠定,液晶產品市場越走越窄大趨勢,會在手機、平板、NB等產品上一路演進,最終實現產品技術的徹底換代升級。
技術迭代,OLED進入空前想象期
021年前后,OLED產業另一個好消息是“制造技術升級”。包括蒸鍍技術和印刷技術都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TCL科技2021年半年度報告中指出,重點推進印刷OLED/QLED、Mini-LED及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開發,實現下一代顯示技術生態領先;TCL華星通過旗下“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廣東聚華及戰略入股的JOLED,加速印刷顯示工藝的量產技術研發,通過華睿光電積極推進自主IP的OLED和QLED材料開發,完善印刷顯示生態建設。其中,JOLED是目前全球印刷OLED量產經驗最多的企業,也是唯一商業小批量供應中等尺寸印刷顯示OLED面板的公司。
目前TCL科技下的華星光電計劃的T8產線項目(TCL華星廣州8.5代印刷OLED產線),預計2024年量產。國內OLED產業期望通過印刷技術,實現對韓國大尺寸蒸鍍工藝產品技術的“彎道超車和后發優勢”。
同時,近日媒體報道稱,韓國業者正在加強8代線玻璃基板的蒸鍍設備研發:主要包括,三星顯示(以下SDC)和LG顯示(以下LGD)著手8代蒸鍍機開發。SDC聯手日本ULVAC進行8代蒸鍍機開發,LGD則是聯手韓國Sunic system進行開發。同時,日本DNP也已著手8代FMM(Fine Metal Mask,金屬掩膜版)的開發。目前產線情況看,這兩者是蒸鍍工藝在大尺寸線上得到更多應用的幾乎全部障礙。
分析認為,隨著我國大陸地區6代OLED蒸鍍線的崛起,韓國企業的先發技術紅利正在消失,隨之而來的則是成本競爭。據悉,上半年三星在OLED中小面板市場占有率首次跌破7成。OLED以6代線為特征的制造技術擴散已經大幅影響韓系企業的領先優勢。而搶占8代線、8代制造設備,從供給端可以打壓我國大陸地區競爭者,從需求端可以有力拓展IT類面板需求市場。
行業預計,蒸鍍技術的全尺寸三原色蒸鍍工藝8代線OLED,與印刷技術的8代線OLED都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量產。這對于OLED產品搶占更多應用市場將是巨大的支持。即從制造技術角度看,新一輪“高地”競爭正在大規模展開。甚至這會成為我國本土面板企業與韓系企業“領先”之爭的終極戰場。
綜上所述,2021年是OLED顯示的標志性轉折時刻。更多的供給、更低的成本、更多的產品線,都在不斷突破。當然,OLED也有發光效率、印刷制造工藝、材料壽命等短板需要進一步提升!但是,這些所謂OLED的短板,不就是液晶還能活著的唯一機會嗎?一旦一點一點的,OLED突破這些短板,液晶也就將徹底成為歷史了:因此,液晶不要說OLED不好,這是鼓勵后者加速創新,也是為自己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