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多地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工業用電領域尤為集中,這對制造行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關于這波限電背后的原因,也引發了網友諸多的猜想。這里我們不談原因,而是談一談這波限電對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思考。
事實上,近年來,包括電力在內的能源緊缺現象在全球多國都有所發生。眾所周知,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在內,目前仍是多數國家主要的能源供給方式。而伴隨這類能源持續的開采和消耗,一系列問題伴隨而生。
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是,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碳排放過量,更帶來了地球變暖,災害氣象活動頻繁等隱患。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數國家,已經開始著手對國內的高能耗、重污染行業進行整治。可以預見,在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日益關注,以及國內對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同步的方針政策大背景下,未來的制造行業,必然要先過“節能”這一關。
其次,正如上文所說,國家對于化石能源的嚴重依賴,也是國家經濟,甚至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一旦出于政治或經濟因素,突發能源“斷片”,可能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都會癱瘓,后果不堪設想。
中華環保聯合會廢棄物發電專委會秘書長、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儲能設備技術專委會秘書長郭云高日前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采訪中表示,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1至8月數據顯示,我國各類能源發電占比依次為:火力發電71.9%、水力發電14.1%、風力發電6.8%、核能發電5%、太陽能發電2.2%。火力發電目前仍是最主要來源,煤是火電的主要原料。
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發展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國家能源安全問題就必然無法繞過。那么,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重度依賴,大力發展新型清潔型能源供給方式,也必然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能耗問題必然會成為我國制造行業企業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的高能耗、重污染企業,多數集中在低端加工制造行業,這種以犧牲環境的方式換取低廉加工費的粗放發展模式,顯然將被歷史淘汰,未來,我國將逐步探索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更加上游環節進軍,經濟結構轉型是大勢所趨。淘汰低端產能,重點發展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先進科技產能,將會是未來我國經濟的重點。
郭云高表示,面對當前國際形勢深刻復雜變化對供應鏈帶來的壓力,我們不僅要推動產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而且要克服關鍵技術對國外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增強在各產業鏈上的供給和配套能力。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圍繞產業鏈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
視線轉回大屏商顯行業,當前以Mini LED和Micro LED為代表,我國LED屏企正在積極探索從下游顯示屏組裝,中游芯片封裝,直到上游芯片材料研發制造的全半導體顯示產業鏈自主創新。譬如AET阿爾泰總經理趙春雷在9月16日的新品發布會上透露,當前,公司在芯片自主研發領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突破性的成果,如100微米RGB 3D LED芯片即將量產,氮化鎵紅光芯片成功點亮等等。
事實上,對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專利保護,已經成為我國LED顯示科技業界的主旋律,這既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迎合了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發展基調。作為高、精、尖行業的代表,LED屏企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同樣責任重大。因此,無論在前沿技術研發端,還是后端生產制造端,如何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打造新型環保,高效低碳的發展模式,將是相關企業面對的一道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