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美國白宮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表示,為了鞏固和保持其在先進制造業的領先地位,未來四年將在新能源、半導體、生物醫藥、勞動力培養等11個領域實施37項措施。
最近,美國媒體頻頻關注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工廠的消息,試圖弄清楚當年被特朗普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這個項目到底發生了什么。
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工廠失敗案例在前,白宮發布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能否挽回美國“制造業回流”頹勢,耐人尋味。
“世界第八大奇跡”項目擱淺
最近,美國媒體頻頻關注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工廠的消息,試圖弄清楚當年被特朗普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這個項目到底發生了什么。
在美國“鐵銹帶”選民眼中,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投資一度是美國制造業“重生”“回流”的標志。這個占地超過1.2平方公里的廠房將是北美第一個10.5代LCD液晶面板生產線(可高效生產60英寸以上尺寸的大面板),給當地帶來13000個就業崗位。2017年,郭臺銘在聲明中表示將在“美國的中心地帶”建立“最先進的展示制造廠”,這將是一個“非凡的機遇”。
然而,細數近五年來這個工廠的相關信息,卻幾乎全部是停建和更改:當年富士康就取消了生產10.5代的面板計劃,決定改建六代面板廠。不久這個更改的計劃也擱淺了。
隨后的幾年里,先后有消息說它將生產呼吸機、谷歌服務器、咖啡機器人、電動車以及“AI 8K+5G的生態系統”,但這些項目最終都沒能落地。
綜合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媒體近幾年的跟蹤報道可看出,如今這個地方實質上成為了一個不定期完成少量生產的存儲倉庫。
富士康在威斯康星投資失敗的兩大原因
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投資的LCD液晶面板最大驅動力是競選政治。
根據經濟學人、The Verge等媒體披露,富士康赴美建廠的決定也源于特朗普政府的直接施壓。但是,無論是大選期間的總統特朗普還是謀求連任的威斯康星州長斯科特·沃克,對于該工廠自宣布成立以來項目不斷流產、未能履約的事實不予回應,反而將富士康的廠房、穹頂建筑、創新中心的剪彩活動作為政績,特朗普也留下了那句“這將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名言”。
2019年,沃克連任失敗,民主黨州長托尼·埃弗斯上臺,富士康也成為了上一屆留下的“政治包袱”。
在不穩定政治環境下和迫于壓力做出的決策,導致富士康前期對于生產LCD面板的承諾一拖再拖,后期在打造創新中心、與新能源汽車結合的“AI 8K+5G的生態系統”等可能更有前景的項目時,則失去了最初優厚的政府補貼和公眾的支持。
根據2021年富士康與州政府更新的協議,最初的創造13000個崗位、耗資100億美元的大型液晶面板工廠的規劃被廢棄,富士康承諾雇傭1454名員工,投資6.72億美元。該公司獲得的稅收補貼從28.5億美元被削減至8000萬美元。
富士康在威斯康星投資失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面板產業的發展遵循“后發優勢”邏輯。面板的世代數越高,則可經濟切割顯示屏的最大尺寸越大、成本越低、生產效益越高。因此,高世代數的生產線可以在市場領域和產能上“降維打擊”低世代生產線。
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LCD項目是在2017年宣布啟動的,而2017年恰恰是全球和中國面板產業的關鍵一年。綜合各研究機構的數據,中國大陸從2008年左右開始承接面板產業轉移,經歷了發展期和擴張期,2017年前后恰是中國大陸面板,尤其是超大尺寸液晶面板集中發力的一年。
2017年,中國大陸LCD全球產值占比(33%)以及大尺寸LCD面板(60英寸以上)產值全球占比(35%)雙雙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一。
面板產業發展的故事,本質上跟盾構機、光伏、新能源汽車的邏輯相同。高端制造業的核心優勢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大市場,前者意味著工業全流程全領域的入場、配套和迭代的能力,后者提供了足夠的市場預期讓企業敢于研發。一個產業一旦經過前期積累發展起來,就會形成非常具有性價比的規模優勢。這種規模優勢是富士康決定放棄原本的建廠計劃的根本原因。
如今,當地政府和富士康帶給威斯康星民眾描繪的“制造業回流”前景已經完全破產。據金融時報在今年10月披露,該所在地的規劃師、受托人和民眾對其發展已不抱希望,現在只寄希望于其他企業進駐該廠或直接收購。
被競選政治遮掩的基本矛盾
對大多數美國民眾而言,“制造業回流”描述了一幅新建大量工廠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前景。這種描述頻繁出現在競選時期。它其實代表了中端乃至低端制造業的“回歸”,暗合了美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后的工人家庭就過上的中產階級生活的美好回憶,強烈吸引著“鐵銹帶”居民的選票。
這一意義上的“制造業回流”實際上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克林頓時期起,就被政客頻繁當成一種話術。此后,諸如“重振美國制造業”的說法不時成為競選標語。奧巴馬執政期間也多次通過論壇會議“號召”和“說服”美國低端制造業回到美國本土生產,然而也并沒有出臺實質性的政策。
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就業問題讓這種話術的效果在特朗普時期達到了頂峰,諸如 “我們不再制造產品了”“美國必須將蘋果及其海外公司遷回美國”等言論成為政客尋求支持率的“流量密碼”。富士康在威斯康星的工廠項目也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幾十年過去,這種話術的實際效益顯然欠奉。
這本質上是因為美國如今的產業結構及其對應的人力資源配置,與上述“回流”背后的訴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
無論從勞動力、土地、原材料成本和利潤率,還是從勞動生產率和環境效益的角度來看,美國“回歸”這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并非現實的選擇。此外,無論是建立低技術門檻的制造業工廠還是給在本土衰落行業提供補貼,如果出于政治作秀而強行推進,將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經濟回報而遭民意反噬。
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提出的三個困境
白宮發布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能否真正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
美國高端制造業的“回流”或者“振興”,就其國內環境而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眼下的就業以及為高端制造業匹配足質足量的勞動力。
一方面,美國眼下的就業問題依然嚴峻,而高端制造業并不能迅速幫助解決這一問題。根據咨詢公司德勤的分析,即使在目前相關政策的作用下,美國想要產生大批量制造業崗位,可能要等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末。發展高端制造業維持技術優勢競爭力與就業短期目標之間的矛盾在未來仍是美國內政的難題。
另一方面,勞動力教育屬于長周期投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已發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到2030年美國將產生超過200萬個的制造業崗位空缺,必須從現在起最大限度地增加制造業勞動力,從擴大人才庫(女性、少數族裔和回歸公民)、發展教育培訓體系(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加強雇主與教育機構的聯系(學徒制和資質認證)三方面入手。
除了勞動力問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還重點強調了兩個美國國內面臨的困境,其一是美國自2001年起出現制造業貿易赤字,其二是如今中小企業在供應鏈方面面臨更多困難。
這兩個問題之間存在聯系,美國的制造業貿易赤字歷史,本質上與其跨國企業在全球尋找原材料、土地、勞動力成本洼地,淘汰落后產能從而獲取超額利潤的產業轉移歷史是一體兩面的關系。而相對于跨國巨頭企業而言,中小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承擔了產業集群更加分散的供應鏈風險,還承擔了研發支出高、商業轉化率低、被大企業擠壓生存空間的風險。
為此,《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提出將在技術采用、網絡安全、工人培訓、鼓勵增材技術(3D打印技術)優先應用和擴展等方面對中小企業給予支持。然而,這些戰略在多大層面上能夠被執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就“建立彈性供應鏈”而言,《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提出要加強供應鏈互聯、排查供應鏈漏洞以及構建“先進制造生態系統”。綜合美國政府的一貫做法,貿易打擊、技術封鎖和加強與伙伴國家在產業鏈協同可能會是其未來發展的方向。
高端制造業、供應鏈和勞動力是未來十年全球制造業競爭的三大領域,也是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制定的三大戰略目標。而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工廠的失敗案例表明,美國固然占據著高端制造業的技術高地,但其先進制造業“回流”與否,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也并非定數,需要隨事態發展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