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字政通與阿里云共同打造的宿州市智慧城管項目正式通過專家組驗收。為推進城市治理“一網統管”,項目基于“城市大腦”的頂層框架,采取“6+2”的框架體系建設,搭建完成了智慧城管平臺(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進一步實現了宿州城市治理“一網統管”。
01
產品共建,探索一網統管優勢共創
政通與阿里云產研團隊積極進行產品共建,探索實現一網統管領域的雙方優勢共創。基于政通在政務領域多年的深耕,特別是數字城管行業優勢,阿里云與政通共同打造1+2+4+N的產品共建方案,即1套基礎設施、2臺引擎、4個核心平臺、N行業應用,雙方團隊在此建設模式下深入交流合作,目前已取得豐碩成果。
1套基礎設施。基于領先的阿里云的飛天云平臺、云原生平臺、城市物聯網平臺等基礎設施,涵蓋感知、網絡、云計算、存儲、安全等設備資源進行標準化建設。產品對于基礎設施的配套測試,當前已取得多項適配認證。
2臺引擎。阿里云的智能化引擎和政通的業務引擎。政通多年政務領域的經驗積累,包含事項管理,流程管理,評價管理,用戶管理等核心能力,抽象為最有力的業務引擎。隨著一網統管事項清單高達千項,業務系統流程復雜,通過智能化提效減負勢在必行,隨著阿里云團隊智能化引擎的加入,產品雙擎驅動,給客戶帶來效率和體驗的飛躍。
4個核心平臺。四個平臺事件發現中心、事件受理中心、事件分撥中心、事件處置中心是一網統管高效運管的核心平臺,重點圍繞這四個核心平臺進行AI賦能提升,產品通過引入阿里云的語義分析算法、事件相似識別、事項推薦和部門推薦等AI算法,實現事件滯留時間大大縮短,分撥效率和準確性大幅提升,處置和結案更科學便捷,使一網統管核心平臺效能有了極大的提升。
N行業應用。政通當前在數字城管、綜合執法、渣土、市政、環衛等多個行業領域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對行業和客戶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合作交流中雙方團隊達成共識,一網統管產品共建方案中部分標準系統由政通負責承建,發揮政通行業優勢,使產品更貼近用戶。
目前雙方團隊正積極開展合作,產品共建如火如荼,政通和阿里云的一網統管共建產品也在逐步推向市場,服務全國各地更多的客戶。
02
項目落地,宿州智慧城管“五度”并舉
遵循標準規范,頂層設計有高度。在國家住建部的標椎規范牽引下,依托宿州“城市大腦”先天優勢,為宿州“一網統管”實現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協同提供了技術支撐;復用“城市大腦”計算、網絡、存儲、安全等資源,最大程度上實現集約化建設;復用宿州已有的“數據中臺”匯聚的數據,開展智慧城管上層應用的主題庫、專題庫的數據設計,打通了與國家平臺、省平臺以及縣平臺的互聯互通。
加強指標體系建設,治理工作增力度。設計建設了11套指標體系,通過領導決策系統來量化城市管理狀態。通過建設綜合業務、管理執法、園林綠化、應急指揮等各類專項業務監管專題,全面展示宿州市城市管理的整體概況,形成“城市運行全景圖”。通過數據關聯融合,形成城市運行關鍵體征指標體系,全面呈現城市運行綜合態勢,感知城市運行風險和發展趨勢。以大數據創新提升政府部門科學決策能力、城市運營管理能力、社會治理響應能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開發場景應用,服務群眾解難度。宿州市對城區約1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部件進行數據普查和地理信息編碼,并重新繪制單元網格及責任網格。根據智慧化應用場景和業務系統運行需要,建設城管執法、防汛排澇、違法建設、門前三包等專題數據庫,接入住建、生態環保、城市出行、氣象等監測監控數據,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數據的規范化、標準化、多元化的管理應用能力。通過領導決策系統直觀呈現城市運行態勢,為領導決策和事件研判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升級建設具有自治共治功能的城管服務超市平臺,發動黨員和志愿者積極參與城市治理工作,揪住市民最關心的事,破解治理難題,完成服務群眾由“治理”向“智理”的轉變。
搭建協同平臺,問題辦理提速度。在城市治理事件源頭上做了統一整合,打通了12319和12345事件數據,對接全市主要部門,建設跨部門協同城市治理支撐平臺(即城市運行管理平臺),用平臺中的“事件中心”“調度中心”“資源中心”“標簽中心”“評價中心”取代原有城市治理事件流轉所需定制化開發事件接入、流轉、審批、處理、反饋等跨部門流轉工作流,讓跨部門事件流轉工作流像搭積木一樣去無縫對接,大大降低了跨部門事件流轉的門檻。對渣土車監管等需多部門協同業務,通過“一網統管”,實現了行車軌跡的實時監測、異常情況的實時報警,提高事件流轉和問題處置效率。
利用新感知技術,城市治理加溫度。為滿足城市治理需要,及時掌握城市動態,在公園游園加裝墑情及病蟲害物聯設備,提高對園林綠化管養的科學性、及時性;接入主要地段積水點預警信息,提高對汛期積水點的及時預警預告;在主要街道和人群聚集點增加建設視頻監控設備,對沿街商鋪、違章停車、出店經營等多類違規行為自動告警提醒,采取遠程證據鎖定、非接觸性執法、自動立案派發等手段,實現城市治理從“巡查人管”向“全域技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