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利亞德集團博士后工作站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在全球頂級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題為“Towards micro-PeLED displays”的展望(perspective)論文。
利亞德集團-北京大學聯合培養企業博士后研究員楊曉宇為論文第一作者,利亞德智能顯示研究院院長盧長軍與北京大學朱瑞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利亞德與北京大學為通訊單位。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等單位的支持。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為全球材料類TOP 1頂級綜述期刊,影響因子:76.68。年發文量約50篇,“perspective”展望類論文平均每年發文2~3篇。
論文于北京時間2023年1月12日官網上線
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管(PeLED)在光電領域廣受關注。相較于傳統LED中的GaN基發光材料,鈣鈦礦材料擁有可溶液加工、成本低廉、發光波長易調等優勢,基于鈣鈦礦發光層的PeLED效率記錄接近29%,極具發展潛力。
將PeLED微縮化(micro-PeLED)將有效規避傳統micro-LED中常見的納米刻蝕損傷、巨量轉移等工藝難題;同時,相較于PeLED中常見的鈣鈦礦薄膜發光層,納米級獨立微晶是目前最高效率紅、綠、藍、及近紅外PeLED的主要發光層結構形式。證實了不斷縮小發光單元將是PeLED效率突破的關鍵發展趨勢。因此,micro-PeLED將是實現超清顯示應用的理想技術路線之一。
鑒于此,利亞德前沿技術研究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基于豐富的技術研發經驗,對“邁向micro-PeLED新型顯示”這一論題進行深入探討與展望。深入分析并系統總結了目前高性能PeLED器件的特征、共性及效率提升關鍵點,并充分論證了PeLED器件微縮化的獨特優勢;綜述分析當前六大鈣鈦礦圖案化技術最新進展及優勢對比,并總結了已報道micro-PeLED的結構趨勢及發展潛力;前瞻性地提出三大針對micro-PeLED顯示發展的技術路線。
micro-PeLED未來發展的三大技術路線
總的來說,該展望論文為鈣鈦礦圖案化、微縮化工藝及micro-PeLED器件制備技術提供了理論總結與指導,也為開展技術工作提供了參考借鑒,對進一步開發鈣鈦礦發光器件潛力、推動該新型鈣鈦礦顯示技術產業化應用有重要意義。
深耕顯示領域27年,利亞德集團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穿企業發展始終,站位行業前沿,超前布局多種新型顯示技術,并開展相關前瞻性研究工作。2020年,利亞德正式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集團加速人才引進、鼓勵自主創新、提升核心技術實力開辟了新渠道。
此外,利亞德還設有國家CNAS認可的中心實驗室2個、北京市工程實驗室、北京市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北京市設計創新中心、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Saphlux-聯合實驗室、北郵-利亞德聯合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以及與中科院、臺灣晶電等多家院所、企業等長期深入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從國內首塊LED全彩顯示產品,到原創并命名小間距LED顯示技術,再到率先推進 Micro LED顯示技術,再至全球首發利亞德黑鉆系列Micro LED技術及產品。利亞德通過不斷攻堅突破Micro LED顯示技術壁壘,引領LED顯示產業發展。
未來,利亞德將積極充分發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優勢,加快完善智能顯示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加速推進智能顯示產業化進程,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