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0.9、發力0.7、布局P0.4/p0.5,這是2023年室內微間距LED直顯行業的技術‘小趨勢’。”IFC2023展會上,行業專家指出, LED直顯不在可能向過去20余年那樣不斷“進攻”間距指標,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用好已有技術、在應用端追求“更好的體驗”!
與專家觀點相呼應,IFC2023展會上,以“更好”為目標的產品不斷涌現、創意顯示比拼如火如荼——唯一沒有的就是“間距極限突破”!
未來“沒有更小的間距”
LED直顯的間距指標,本質是定義了產品分辨率和清晰度,進而也定義了產品的潛在應用場景和市場。可謂之LED直顯產品“最關鍵”的參數。
例如,P2.0間距幾乎是在室內場景應用中,獲得比較好的常規觀看距離下清晰度和分辨率的基礎。實際上,也正是2010年前后,p2.0產品的出現,打開了室內市場走向普及的大門。而隨著P1.5級別產品的問世,室內LED直顯應用才走上好用爆發的通道。隨著間距指標進化到P1.0以下微間距的時候,則有產生了“家庭影院巨幕”、“教學與會議觸控一體機”等嶄新的LED直顯應用品類。
奧拓電子 VP虛擬影棚、xR虛擬直播間解決方案
然而,隨著LED直顯的間距指標進入P0.5及其以下時代——這一間距指標甚至可以和大尺寸液晶電視的像素精細度媲美——LED直顯的間距進步任務似乎也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歷史上,間距驅動了新市場的出現,但是未來“大尺寸LED直顯應用上,可能不在需要更小的間距”。IFC2023上有行業人士指出,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
技術驅動新需求、競爭卻也決定技術的邊界。對于更小間距的LED直顯產品,可能更多的會與液晶、OLED產生市場重疊,而在中等尺寸上大多數應用場景無法承受LED直顯在更小間距指標上的成本。(當然,如果市場升級到穿戴設備、XR顯示、車載等新興應用,LED直顯在micro技術支持下,實現P0.0X乃至更小間距的應用,又是另一個問題。)
“中等尺寸上有OLED和液晶”,這是LED直顯行業認為P0.5/P0.4標準,會將市場劃分出一個段落性格局的關鍵。LED直顯的競爭優勢在于無限拼接,在于百英寸以上的大尺寸。而百英寸以上的應用,從觀看距離、清晰度、分辨率等指標看,P0.5/P0.4標準已經接近需求的極限。
現在,幾乎所有LED直顯大屏企業的未來“戰略路徑”都是,從追求更低的間距指標,向已有指標產品的更低成本、更高品質,以及創意顯示轉變。這是IFC2023展示出的行業新規律。
未來當有更多“致用的創新”
“普及0.9、發力0.7、布局P0.4/p0.5的產品梯度格局,已經讓微間距概念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市場,也帶來了micro LED真正大規模在大屏直顯市場的應用,推動了行業好用、致用、創意應用的發展。”
例如,IFC2023展會上,阿爾泰正式發布旗下面向家庭場景的172英寸LED曲面家庭影院。該產品不僅是全球首創,更具有“172寸超大屏、曲面沉浸屏、4K超清/五代標準屏、DCI認證電影屏”四大特點;48nits超低亮度下,DCI-P3超廣色域、50000:1超高對比度、≥3840Hz刷新頻率等驚艷畫質表現,帶來絕佳視覺體驗。
洲明“數字光顯,軟件定義大屏2.0”
另一家行業大佬洲明科技則帶來了“數字光顯,軟件定義大屏2.0”的嶄新概念。其中。LED藝術裝置是一種全新的應用方案。其將裸眼3D、透明視覺、超微間距顯示、軟件內容和虛擬人等概念整合成一個獨特應用門類——創意過于新穎,以至于其未來場景定位還帶進一步挖掘。
威創AM精點靜顯屏系統
作為國內老牌控制室企業的代表,威創則重點展示了AM驅動帶來的LED直顯革命。基于AM驅動的COB LED顯示屏被稱為威創AM精點靜顯屏靜態顯示。其具有不刺眼、無閃爍、無掃描、無“毛毛蟲”的特點。——為啥目前DLP拼接墻依然在眾多高端市場深受喜愛,因為觀看的健康、舒適性:AM驅動技術的目標就是進一步解決傳統市場LED顯示PM驅動的一系列舒適性和性能瓶頸問題。
IFC2023現場,雷曼帶來了8K 163英寸Micro LED家庭巨幕升級版——新一代雷曼Micro LED超高清家庭巨幕優化了結構設計,借助無縫拼接技術突破了傳統家用顯示產品的尺寸限制,實現了100%的超級屏占比,并采用嵌入式全面屏設計,真正實現了墻面即屏幕,給家裝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空間。
類似于以上這樣的“不在間距上極限突破,卻在應用上‘干’的更好的展品不勝枚舉”。包括海信、索尼、利亞德、聯建、奧拓、京東方、艾比森等等,都分別展示了各種“更好用”、“更有創意”的LED“致用進步”。
技術路線之爭明顯,未來需要選擇
以間距技術到達某種應用需求極限為契機,以好用、致用為核心,IFC2023揭示了未來LED直顯競爭的新規律。但是,這個新規律并不排斥進一步的“基礎技術進步”——即不僅是創意創新要上,基礎研發和制造也在迭代。
威創“超融屏”
2023年會是P0.4/p0.5產品的元年。不僅是行業大佬洲明科技在2022年率先宣布了P0.4產品達到量產水平;包括京東方、三星、辰顯光電等非傳統LED直顯玩家也已經推出或者即將推出類似規格的產品。不過,與P1.0以上產品,廠商們的技術路線相似不同,在進一步的微間距時代,特別是P0.4/p0.5產品上,不同技術的“百花齊放”更為鮮明。
例如,IFC2023展會上包括COB、MiP、MID在內的不同封裝技術等,PCB、玻璃基板、IGZO和LTPS TFT玻璃基板、AM驅動代替PM驅動等基板與驅動選擇,以及多種路線的表面光學結構和材料選擇等……這些差異,與巨量轉移和修復上的不同技術路線一起構成了“微間距時代的百花齊放”。
那么為什么不同企業的技術路線選擇會不一樣,甚至同一家企業在同一規格產品上布局完全不同的幾種技術組合呢?業內人士指出,主要是在市場還不成熟、技術還在進步期的時候,行業已經意識到“更高的品質和更低的成本”將是未來的競爭關鍵點。
例如,主動驅動技術的主打之一就是顯示品質和舒適性更好;再例如Mip封裝的宣傳重點則是產業鏈的低成本特性……市場最終接受一個產品,并實現一定的規模,取決于效果價值與成本的比:而且一旦行業不能通過傳統的提供更高分辨率的產品實現體驗價值提升(觀看距離限制了更小間距在觀看效果上的體驗提升),那么廠商就更依賴“其它品質和成本”上的競爭力。
因此,IFC2023充分展示出,在大屏LED直顯間距指標達到目前水平之后,下一輪將主要圍繞COG、AM驅動等技術競爭。這條路線也是三星、京東方等非傳統LED直顯企業,企圖后發制人、彎道超車的關鍵;同時MIP技術瞄準可能的低成本普及能力,也在迅速的發力。——間距不爭了,但新的基礎技術并未減少,卻在加速爆發!
行業到了去解決“所有問題”的時候
面對微間距LED直顯的“間距指標”進入大屏應用市場的極限需求區間的現實,IFC2023上有行業人士指出,P0.7mm以下量產難度大,效率、精度、良率差是目前的行業痛點;同時,采用micro LED之后,微型芯片對電路、溫度等更為敏感,出現隨著驅動電流、工作溫度變化,顯示灰階、色度、一致性、亮度變化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整體解決方案優化。
聯建光電超微間距LED屏
由此可見,在超微間距LED市場,未來并非因為“間距指標不需要在進一步向下”,而呈現出“一片大好”的格局。除了要實現成本競爭力之外,如何提升產品綜合性能體驗,是進一步征服市場,并開拓新興應用場景的關鍵。
“微間距從能用到好用的轉變”是未來三到五年行業技術研發的布局重點。這也將在基礎間距指標之外,為不同企業形成自己的工藝技術路線和知識產權壁壘提供“空間”。也因為如此,才有了“微間距市場競爭”剛剛開始的論斷:P1.0之上比的是時間優勢、P1.0之下比的是“品質成本比”優勢。
而與率先實現某一更小間距產品的節點目標不同,好的品質和更低的成本,必然需要真正打通每一個工藝和材料環節,甚至需要建立起一定的規模才能實現。這也是目前超微間距市場最大的問題:例如,三星的89英寸超微間距micro LED電視已經“跳票”一年時間才在最近隆重上市,原因就在于從實驗室到量產線的“難度”。
同時,小間距LED、微間距LED各種新技術的擴散效應也在整個顯示圈彌漫:例如,ifc2023展會上,LED企業特別突出微間距LED在數字告示領域的應用——70-150英寸市場,與液晶顯示重疊的形態產品,已經出現(LED拼接屬性對比液晶切割屬性,具有更多的長寬尺度靈活性,并帶來更好的亮度和強光照下視覺效果)。另一方面,為室外屏提供更小間距,如P1.2室外屏等,帶來了室外LED顯示小屏化、高品質視覺效果的新可能——即,LED已經有的技術進一步賦能不同場景、不同類型產品,也是行業企業要挖掘的新市場、新競爭點。
所以,現在LED直顯的競爭雖然不在強調“更小間距”,但是技術探索的門檻不是降低了、而是在升級:因為品質+成本的組合,需要的是“打通關”式的高水平產業能力和技術進步,任何一個環節的卡頓都會導致整個系統性競爭力的喪失。從這個角度看,此前的超微間距更小之爭未必構成“品牌地位的改變”(如很多安防類的LED屏供應商,如大華、海康等都更重視工藝成熟的產品,而非去追極限間距,但是這些企業在控制室LED直顯市場地位并不低);但是未來誰能做到“高品質+低成本”、解決各個場景或者重要,或者不重要,或者剛性或者軟性的問題,則會真正產生“品牌淘汰”效應。
綜上述,IFC2023展會上,LED大屏直顯已經展示出結束“更小間距的競爭”的可能,不過更大的考驗才剛剛來臨。圍繞“高品質與低成本”的競爭,尤其是在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今天,將考驗行業企業的全面研發創新能力。甚至,其中還會多少有些運氣的因素(主要技術路線選擇問題)。誰會最終成為新時代的贏家,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