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LED顯示面板領域,韓國企業的優勢非常明確。其中,小尺寸市場韓國企業近年來占比持續下降,但是依然超過半數市場份額;在面向TV的大尺寸產品上,韓國企業更是“唯一供應商”。在這樣的局面下,現在的IT用中尺寸OLED面板線之爭,必然成為顯示面板企業之間“較量”的焦點。
面向IT市場,OLED卡位新增長點
在OLED顯示的發展過程中,手機是第一個“小尺寸市場化成功應用”的代表。但是,近年來隨著,1.手機市場OLED滲透率過半、2.柔性技術的折疊手機市場難以普及、3.我國企業在手機OLED屏市場產能持續增長、4.手機用LCD屏不斷技術提升,并保持成本優勢——手機OLED屏市場已經從“稀缺”向“充沛供給”轉變。市場行情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同時,LG率先發力的大尺寸TV用OLED面板市場,始終難以突破“成本瓶頸”。目前LG和三星均以虧損為代價,布局這一產品線。2022年LCD電視大規模降價和大尺寸化后,OLED彩電在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全球市場銷量持續萎縮。這給TV為代表的OLED大尺寸線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更多壓力。
在小尺寸后,率先布局大尺寸線:這是LG的“蛙跳式”反超計劃的一部分。即跳過中尺寸OLED產品,直接在大尺寸上建立技術優勢。從形成小尺寸看三星、大尺寸看LG的兩強格局:不過,實踐似乎證明,直接跳躍到大尺寸OLED面板制造,技術難度過大、成本控制難度極高、市場接受度一般。用具口頭禪就是“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以上背景下,2020年開始,IT用中尺寸OLED產品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從技術體驗上,OLED為IT設備提供了液晶難以比擬的黑色、0.03毫秒級別的GtG響應時間(徹底解決電競液晶顯示GtG響應跟不上刷新率的問題)、更適合近距離觀看的“SDR/HDR峰值亮度和黑色亮度比空間”、更寬的色域表現,以及沒有背光源帶來的更輕薄、柔性化、折疊設計等可能性。
同時,IT屏也成為了韓系面板企業6代線等此前針對手機屏市場的OLED線“提升效益”的手段。特別是受到2021年傳出蘋果下一代IT產品會在3-5年后全線切換OLED屏的影響,OLED IT概念持續升溫。包括三星、LG等韓國企業,以及我國面板巨頭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深天馬、維信諾等都有相應的“中尺寸IT OLED屏幕”中遠期規劃。
可以說,即硬屏手機屏、柔性手機屏之后,IT用OLED屏幕將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最大的投資對象”和“戰略級競爭高地”。有行業專家表示,IT OLED屏是韓國領先還是我國軍團領先,將是具有“未來10年顯示產業戰略地位決定意義的一次戰役”。特別是在目前我國在IT LCD面板市場占優背景下,“IT OLED”不僅是技術制高點之爭,也具有保市場的意義。
印刷或者光刻圖形化,能否彎道超車
7月份,華星光電首席執行官趙軍公開表示,預計2024年TCL華星將實現IJP (噴墨印刷)OLED的小批量量產,完成對日韓前沿技術的趕超。趙軍指出,TCL華星認為印刷OLED在中尺寸領域應用潛力是比較大的,因為其成本下降的空間仍然很大,因此華星也正在中尺寸領域加速印刷OLED技術的落地。
這是有關我國IT用OLED面板量產計劃的最新消息,也是最接近規模供給的消息。據悉,TCL華星試制的全球首款65" 8K印刷OLED顯示器,2023年采用新墨水材料后,使屏幕視角范圍提升至135°——可視角度是印刷OLED顯示產品目前主要技術難點之一。彩電應用往往需要160度以上,甚至是液晶產品178度的可視角度。
但是,135度對于IT應用,或者手機應用卻已經足夠。這一技術的突破,也意味著華星印刷OLED產品獲得了進入市場的一個重要瓶頸的攻克。而且是涉及了油墨與光學設計核心材料、工藝的技術難點的突破。這或許是TCL華星有信心在明年量產第一批印刷OLED面板的基礎之一。此外,TCL華星還推出了14英寸、17英寸和31英寸的柔性IJP OLED顯示器樣品。
另據印刷顯示設備供應商國創科客戶經理韓宏偉表示,目前公司4.5代噴印設備在客戶驗證和開發階段,6代項目也在研發中。即從核心設備端,我國企業不斷地進步。目前能夠“馬上供應4.5代線設備”,幫助面板企業建立印刷顯示基礎生態和量產能力。
除了在印刷顯示上TCL大步前進之外,近期維信諾展示了其嶄新的光刻圖形化OLED技術——ViP。該技術用光刻方案,代替傳統的金屬柵格(FMM:Fine Metal Mask精細金屬掩膜版),在材料成本上更低、在制備效率上更高,也無需擔心高世代線金屬柵格重力形變引起的成品率問題。
同時,因為光刻圖形化的分割線條可以更為精細,ViP技術可以提升AMOLED有效發光面積(開口率)從傳統的29%增加至69%。這有利于提升終端產品的亮度、壽命,或者更低成本實現更高的像素分辨率(較FMM AMOLED可使像素密度提升至1700ppi以上,也可實現6倍的器件壽命或4倍的亮度)。
對于新工藝產品的市場目標和量產計劃,維信諾表示,“為滿足AMOLED中大尺寸市場快速上漲的需求,維信諾于2022年開始在合肥產業化基地建設ViP技術批量生產線,進行量產準備。”
在中尺寸IT屏上,TCL華星、維信諾可以說已經實現技術突破、技術路線確認和初步量產能力建設的投入。是目前我國OLED產業鏈,在下一代技術上布局和進展的代表企業。業內認為,二者通過采用完全不同的自研量產技術,有望在與韓國企業的IT OLED面板競爭中,實現同步布局、差異化競爭和局部領先。
告別蛙跳、回歸常態的OLED路線圖,是否會加速“顯示世代迭代”
目前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的基本格局是,LCD我國企業領先、OLED韓國企業領先。但是,此前因為韓國企業想通過“蛙跳”戰略,直接占據大尺寸、TV OLED面板的制高點,算是走了一段彎路,在OLED產業鏈上的整體領先優勢在過去十年持續縮小。
同時,包括光刻圖形化和印刷OLED兩種技術,不僅是面型中大尺寸更具優勢,也適用于小尺寸產品的制備。這些新技術的率先應用,可能建立起來的是從小尺寸到大尺寸的“技術領先基礎”。——或者說,以中尺寸市場崛起為契機,新一輪新技術驅動的OLED量產計劃,會是引發行業格局質變、加速OLED替代LCD的“關鍵賽點”。
“這個賽點太過重要,新技術風險也更大。所以,現在行業的狀態是,要不要投資的決策很謹慎、但是,去投資的欲望很強烈。”在業內專家看來,面板線實現規模優勢的量產,動輒是數百億級別的投資,尤其是要適配新應用、新技術的時候,由不得行業不抱以“審慎”態度。這是目前,這一類項目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
但是,考慮到半導體顯示產業是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產能密集的產業,因此率先投資和量產的優勢將是巨大的:所以,OLED下一代技術的投資是“不動則已、一動就將是雷霆萬鈞”。恰是如此,行業認為目前TCL華星和維信諾的“高調再進一步”,可能預示著一個行業轉折點正在臨近。
“抓住OLED IT市場、抓住印刷,光刻圖形化新技術,民族顯示產業就能在OLED顯示上徹底實現彎道超車。”用維信諾的話說即是:煥然進化的AMOLED+時代,正在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