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設備需求整體有向大屏發展的趨勢:手機要折疊屏、平板要14英寸、筆記本要折疊屏、游戲PC顯示器要30+英寸、彩電則來到了100英寸……
需求的趨勢亦帶動上游面板產品技術規格的變化。除了柔性折疊技術提供更大屏和可便攜性的妥協外,液晶顯示沖擊100+英寸的步伐也在加快:2022年京東方推出110英寸產品、2023年TCL華星推出115英寸產品,另據消息稱一些企業正在計劃130英寸級別的液晶顯示產品!
液晶向大發展,玻璃基板切割可以更靈活
與目前液晶大屏的面積持續增加的事實不同,顯示行業一直有“玻璃基板為中心的液晶和OLED顯示,在大尺寸化上有瓶頸”的論調。
對此,一部分人士認為,這可能是由于“玻璃基板的切割經濟尺寸”造成的。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卻不是全部。如,第7代面板線玻璃基板,最初的設計是可經濟切割八片40英寸或42英寸面板;這其實也對應了2片80或者85英寸面板的經濟切割量。目前LCD顯示產能占比最大的8.5代線,則可以90%的利用率切割8片48英寸面板,這相當于9成以上利用率切割100英寸或者98英寸面板。10.5代線工廠則可以采用8片切割(玻璃基本效率94%)生產65英寸面板,或者切割成2片130英寸以上面板。
高世代線往往能夠在高經濟性、高利用率下切割出2片很大的面板。這從一開始就是液晶顯示行業的規律。例如,6代線曾經一個主力產品就是二切65英寸面板。除此之外,增加一定成本,采用混切MMG方式,大尺寸玻璃基板切割的“優勢尺寸”范圍就會更多。同時,如果大尺寸面板的毛利很高,也未必就需要達到很高的玻璃基板利用率,才能切割。
也正因為“切割有很多靈活的方法實現經濟價值”,所以彩電等顯示產品進入大尺寸時代以來,此前認為不能量產的規格,如98/100/110/115等都已經進入“量產”階段。而且,整體價位并不高。如98/100英寸的彩電價格最低只有13000元左右。
“更大了、也還保持經濟性和良好的顯示效果”,這成為液晶百英寸大屏主要的核心競爭力。
整機市場競爭,“能量產只是第一步”
對于液晶顯示技術進如百英寸+市場而言,“更大”也必然擁有“巨大的細節設計變革”。這也是,大尺寸液晶的發展一直“循序漸進”的原因。
例如,作為一種整體化的面板顯示技術,每一個像素都需要TFT結構進行驅動。這個驅動結構,本身可以看成是“電線連接晶體管”的結構。其中,大尺寸化,就意味著一些像素的連接電線要變得更長。而無論是電壓還是電流,都會在更長的傳輸線上衰減。因此,為了提供更好的刷新、分辨率等體驗,非晶硅驅動逐漸被低溫多晶硅、金屬氧化物等技術取代。目前更是發展出第三代驅動方案:HMO等將多晶硅與金屬氧化物結合起來的技術。
誠然,新的驅動方案足以支持百英寸平板面板達到16K的分辨率,但是這些技術也是增加成本的技術;同時,也會帶來更高的能耗。特別是對于電流驅動的OLED顯示,大尺寸下對驅動線技術的需求苛刻程度會更高于LCD技術。
如果說新型TFT技術還是可以克服的方面,那么在傳統平板顯示產品的大尺寸化中,目前體積和重量就是難以克服的應用障礙。體積的變大,基本決定了100+英寸的液晶顯示產品難以“通過樓梯或者電梯進入普通居民家中”;而重量增加,則讓這些設備的安裝、擺放有額外的要求。——傳統平板彩電輕薄的印象,實在已經不適合100+英寸的產品。
“從行不行,到好不好用,這中間的增量問題很多!”行業專家指出,妨礙百英寸彩電進入普通消費者家門的問題,現在不是產品技術能不能行、也不是產品成本價格夠不夠低,而是“能耗、體積、重量、占地、合理觀看距離、觀看舒適性”等等“非核心技術問題”。——或許,在商顯領域,這些都不是“事”,但是對于家庭消費者,這些卻都是大問題。
場景化的產品思維,誰能贏得消費者用“腳”投票
下一代大屏顯示技術一定是“隱藏+輕量化”的!這是目前彩電行業的共識。這也是OLED等平板顯示為何要向可折疊和柔性化發展的核心——就如同折疊手機、折疊筆記本電腦一樣,彩電的未來也屬于“折疊和隱藏”。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100+英寸彩電中激光電視銷量占比高達65%。原因不在于激光顯示的畫面比液晶更美,而是激光顯示做到了“輕量化”。同時,2022年國內新增超過600萬家庭智能投影機用戶:投影顯示“可大可小、設備可收納、屏幕可以是白墻,或者可卷曲、價格低廉”等特點,克服了其畫面需要“黑暗環境”的劣勢,贏得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我不喜歡大屏液晶在墻壁上、電視墻上,不用時那塊巨大的黑色!”這是很多消費者目前的“真實心態”。傳統彩電產品,越是大屏化,越是呈現出“更大的黑色矩形對家居美學的破壞”。超越這一點,是很多消費者選擇客廳無電視、大屏娛樂上投影的理由。
另一方面,彩電的開機率下降,也加重了消費者對“大屏黑洞破壞居家環境美感”的心理擔憂。行業專家指出,傳統意義上的彩電,不僅是家庭第一位的娛樂工具,也是第一位的信息載體、新聞工具。而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新興的手機、平板、PC等終端,不僅在娛樂這個價值上搶占了電視的地位,更是在新聞信息傳播這塊“剛需”上,剝奪了電視機的“核心硬價值”——畢竟互聯網信息和新聞的速度、數量、可交互性更強大,更符合消費者的“剛需應用需求”。
“娛樂的軟需求、新聞信息的剛需求,都讓位之后,彩電的家庭地位下降,消費者的選擇的‘寬容度’必然發生變化。”這時候,產品的價值適配、技術性能、價格成本、場景融合等每一個方面,都可能成為“消費者的否定理由”。進而,讓大屏消費出現多元化趨勢“激光電視”、智能投影、液晶大屏,或者不買彩電都成為了選擇。
所以,無論是投影顯示還是LCD的超大屏化,都面臨“消費者需求與選擇”的最終考驗。而目前看來,在平板顯示能夠低成本卷曲應用之前,投影顯示產品或將占據“家庭場景融合體驗”綜合價值上的優勢。——對此,家居設計人士認為,未來的大屏彩電等家居視聽設備一定以“可隱藏”為主要形態方向。
綜上述,液晶顯示等平板技術的大尺寸化是應需而生,同時也是技術的自然進步。但是,這一向大的趨勢也遭遇到了應用端的“眾多考驗”。如果只是目前的剝離基產品基礎技術簡單增大尺寸,其市場拓展能力必然遭遇“用戶端認可”的壓力。而開發柔性、卷曲彩電,現有技術上不完備。這給與了投影顯示巨大的家庭應用成長空間。
在這樣的規律下,也許液晶顯示的超大屏化,首先碰到的不是技術的頂點,而是“應用認可”的天花板。LCD顯示技術,向大的路徑不會“無限向上”。或許,今天的百英寸+的高峰,即是最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