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智能投影市場小幅萎縮、全球市場繼續中速增長。這讓1LCD技術的智能投影,依然獲得了“市場勝利”!
典型的標志是,TCL華星,作為又一家液晶面板巨頭,正式進入1LCD投影面板市場。其在,1LCD智能投影和1LCD VR面板、1LCD HUD面板上的布局更進一步。這說明,在市場競爭力和未來行業規模上,“大力看好1LCD”依然是共識。
2024年,比較競爭力優勢驅動市場增量
對于1LCD投影而言,2024年“新技術進展”有限:例如,4K機型、1000流明左右的機型,都已經是2022年立項、2023年底就基本推出的技術。但是,這不妨礙,2024年1LCD投影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其中,核心的是同等亮度產品價格的下降。1500-2000元價位,能夠購買到750-950流明亮度的1LCD投影機。500元價位,也能購買到近300流明的1LCD投影機。這樣的價格下壓,整體上提升了500-2000元,這一占據智能投影機銷量絕大部分份額的價格區間的“產品品質”!
特別是,從競爭產品看,3000元以下的DLP機型,亮度暫時也未超越1000流明;同時,3000元以下DLP機型主要采用抖動1080P技術,這與1LCD機型大量采用的原生物理1080p分辨率比較,在解析力上依然有差距。特別是在千元以下市場,DLP很多機型還是抖動720P,而1080p基本是1LCD選擇的主流規格。
同時,2000元+價位,目前也僅僅只有1LCD機型能夠提供4K機型,且還是原生4K產品。在2000千元以下,1080p智能投影市場,1LCD亮度、價格、分辨率三大因素結合的綜合競爭力持續領先。
整體看,在亮度上1LCD不輸競爭對手,在分辨率上領先競爭對手,在價格上優勢明顯。雖然1LCD在亮度均勻性、開口率等指標上,略有落后,但綜合體驗和競爭力依然值得稱贊,這也是全球智能投影消費市場依然主要選擇1LCD的原因。2024年,全球投影市場的增長,多一半成績源于1LCD的市場擴展。
技術瓶頸高懸,1LCD未來如何突破
2024年,1LCD的競爭力增加,主要來自于系統性的降價。即每一個亮度規格和分辨率規格的產品都實現了價格下降,而不是來自于進一步的技術提升。
實際上,面板的光效率一直是1LCD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主要瓶頸。從分辨率看,4K的1LCD面板,尺寸不是不能進一步做小,例如3.5英寸、甚至更小。但是,那樣就會導致亮度不足,所以4K 1LCD采用了更大規格的面板尺寸,進而在產品體積、畫面均勻度等設計上面臨更大壓力。
同時,從亮度角度看,1LCD的極限亮度始終無法突破千流明。原因就在于,單純提升光源亮度,在面板效率不高的背景下,廢熱增加、低階灰度效果降低,因而亮度提升對畫質的增益,不及熱管理噪音、體積變大和灰度下降帶來的損失。
但是,4K+高亮,一定是未來投影消費的大勢所趨。突破這一點,需要一種既能保持低成本競爭力,又能實現光閥效能升級的新技術方案。
從歷史角度看,LCD投影機最早問世的就是三十多年前的1LCD機型,但是很快即被市場淘汰。因為那時候1LCD的光效不及現在的三分之一,且與汞燈光源的結合,效果更為不佳。淘汰1LCD的技術是3LCD——即用三原色分光,三片液晶面板,分別處理三原色光,最終在合光的方式實現彩色化。這樣就不需要“彩色濾光膜”這一導致六到七成“液晶透射光被吸收”的低效結構。
3LCD的分光彩色方案,比較1LCD的彩色濾光膜方案,在同等光源下,產品最終亮度提升3倍,廢熱大量減少、系統噪音也大幅度降低。雖然,增加了新的光學結構,但是由于三片化后,每一片LCD的尺寸大幅減少,因此每一個光學原件的尺寸也大幅縮小,緊湊設計下,產品體積反而更有優勢。
從現實角度看,2024年12月底,中光學推出基于本土原生4K分辨率的LCOS光閥的單片式構型投影光機和整機,實現了千流明左右的亮度。據悉,2K/4K的1LCOS機型能夠滿足1500-2500元的低成本千流明亮度機型設計需求,為中低端普及型智能投影市場提供了新方案。
同時,LCD投影市場也在嘗試通過雙片式LCD構型實現更高亮度的產品設計努力。這種技術,將綠色單獨作為一路分光結構,不用彩色濾光膜,直接進行成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1LCD的亮度上限問題,同時也避免3LCD的三片光閥結構成本增加過多問題。
更多的投影LCD屏幕,用來克服彩色濾光片的影響;或者LCOS這種技術更高的開口率,提升光效率……1LCD的高亮化,必然要更高的光效做支撐;更高的光效也是4K化產品依然能夠小巧的基礎。這方面,似乎沒有技術捷徑,也沒有成本捷徑,這將是1LCD未來持續進化的主要障礙。
品牌端不愿寂寞,技術路徑選擇可多樣
從1LCD自身技術進化角度看,其向上的顯示性能提升空間已經有限。這成為限制這一產業發展的關鍵壓力點。但是,從行業從業企業的角度看,其觀點未必與1LCD捆綁,而是在于解決更好、更廉價的投影“方案”的問題。即這些企業的“發展瓶頸”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是,1LCD技術帶來的產品創新與性能瓶頸、第二是,面對更多消費者,需求高品質產品,甚至萬元機的供給瓶頸。即,即便1LCD的技術天花板無法突破,行業企業也可以從第二點出發,因應需求側的升級去匹配嶄新的投影技術。
因此,當1LCD品牌企業思考自己的升級路徑的時候,更多差異技術的可行性就會出現。包括2LCD、3LCD和1LCOS,乃至3LCOS都是可行方案。除了這些較為傳統的方案外,硅基Micro LED微顯示投影,也將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重點是,這些不同的方案,可以突破現有1LCD投影企業的供給邊界,提供更多可想想的成長空間。
同時,目前主流的1LCD投影企業,很大一部分并沒有進入到DLP產品線之中。這導致兩個情況:第一,1LCD投影企業普遍沒有中高端智能投影機型,供給線集中在中低端入門市場上;第二,這些企業進入其它新光閥方案時,在上游合作鏈條上的“承壓”更少,更容易做出“戰略性”的新路線選擇。——畢竟,1LCD光閥的上游不存在壟斷,也是本土供應鏈,品牌企業自主選擇權更高。
有業內人士指出,1LCD投影企業自身有供給側升級的需求,本土嶄新的光閥技術、和新體制投影技術,則需要品牌側的支撐。兩者至少表面看是“珠聯璧合”的共贏、共生選擇。
將1LCD技術的發展和1LCD企業的發展看成兩個關聯,但是并不等同的問題;意識到1LCD企業完全有權利也有能力去選擇其它投影技術類型和方案,是1LCD企業,克服自身成長的供給側瓶頸的關鍵。這個觀點的核心就是“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投影方案的選擇可以是一片森林!
綜上,2024年1LCD投影的發展遇到了技術性瓶頸,但依托高品質產品的價格下沉,在市場上依然取得了競爭成功。然而,對于長期行業發展而言,如何突破1LCD目前的性能天花板效應,行業企業必須早做籌謀:除了1LCD自身創新升級外,拓展更多技術類別也是選項。后者更將是2025年1LCD投影企業可能扔出的重磅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