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啟幕,全國人大代表、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極米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波帶來了2份建議,均圍繞“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建議一:關于加強綠色智能家電認證與監管,釋放綠色消費市場潛力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和科技的進步,家電行業發展也來到了綠色化與智能化的產業階段,綠色智能家電的概念被頻繁提及,環保節能型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同時,國家部委相繼出臺了多個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的政策,涵蓋了綠色產品供給、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售后服務與回收體系等多方面內容。
鐘波表示,盡管我國在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政府綠色采購機制、綠色營銷渠道和消費市場培育方面已有一些措施,但仍有一些行業基礎建設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是什么樣的家電可以算作“綠色低碳智能”,除了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傳統家電有綠色產品認證標準以外,其余新興家電產品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其次,我國在綠色消費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和監管制度并不完善,現有體系下多為政策性鼓勵和引導,但由于全國各地區經濟水平與教育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很多政策并不能實際落地或者存在較多假冒偽劣家電產品。對于綠色消費如何激勵引導、監管規制、產品質量要求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目前尚未有專門的法律規定。
因此,基于如何進規范綠色智能家電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釋放綠色消費市場潛力,鐘波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快完善綠色智能家電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設立合適的產品準入門檻。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要求,目前我國已經發布了四批《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但家用電器品類中只有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三種。當前我國家電市場正由供給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家電的綠色智能升級消費需求旺盛,消費市場中也涌現出大量創新智能家電,如智能投影儀、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取暖器等,建議盡快拓展《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及認證目錄》關于家用電器部分產品部分范圍,涵蓋更多傳統大家電與創新小家電產品,形成統一的綠色認證標識體系, 提升幫助消費者能夠更加清晰明確選擇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二是健全我國綠色智能家電消費法律體系與監管制度。一方面,在完善綠色產品認證基礎上,通過專項立法、修法整合對家電消費以及綠色消費市場的法律規定,明確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相互間配套的監管體系,對于產品環保性能虛標、產品質量瑕疵進行處罰,規范相關市場。同時制定綠色智能家電產品定價機制和價格監管機制,防范商家借助“綠色、節能、低碳”等標簽哄抬價格,導致價格虛高損害消費者權益并抑制綠色消費意愿。另一方面也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綠色消費,加大綠色智能產品在政府采購、保障房家電配置、稅收減免、研發支持、資金補貼方面的比例,刺激綠色消費增長,同時通過研發投入提升綠色智能家電產品供給能力。
三是提高公眾綠色消費意識,引導并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產品。通過廣告、宣傳和教育活動向公眾傳遞關于綠色消費和綠色智能家電產品的信息。這可以包括產品的環保特點、能源效率、節能減排效果等方面的知識。在政策宣傳時向消費者強調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產品的環保利益和長期經濟效益,以及對環境保護的積極貢獻,提升新時代群眾對于政策的接收理解能力。同時政府、制造商、非營利組織和消費者團體也可以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進行綠色智能家電產品的選擇與推廣團購活動,定期開展“綠色消費節”、“綠色智能家電展”等主題活動,并發布綠色智能家電產品購買指南或設立購買產品專區,通過補貼或獎勵計劃等經濟激勵措施來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建議二:關于引導外賣產業環保化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和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人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方式也從傳統的線下逐漸轉向線上。外賣作為人們消費生活方式轉變的產物,迅速崛起并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給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此外,外賣在制作、運輸和包裝廢棄階段都涉及大量的碳排放,這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利。
鐘波表示,當前,關于外賣環保化的措施多拘于互聯網外賣平臺的自我倡導與行業協會的呼吁,雖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業和協會權限和職責比較有限,并且在外賣包裝標準方面缺乏具體法律條文支撐,無法制定明確罰則,由此也導致相關標準并未真正落到實處,環保化措施覆蓋面和執行結果并不十分顯著。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出臺的碳排放政策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等高碳行業,對互聯網平臺外賣這種碳排放量較大的新興領域,在政策引導和監管覆蓋面方面還有所欠缺,平臺大小外賣商家眾多,中小商家出于成本等因素考慮,使用環保包材、做出環保承諾的主動性較差,如果沒有強制監管或政策激勵,較難實現環保化。
基于此,為加強外賣環保化發展,鐘波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完善我國關于綠色外賣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加強有效監管。我國當前綠色外賣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處罰機制與責任主體模糊。對于這種新型的環保行業,應該有更加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比如制定《綠色外賣管理辦法》,從綠色外賣的標準、生產、銷售、使用、回收等環節要求進行規定,明確政府、商家、個人三方的責任,同時建立綠色外賣信息公開與投訴平臺,發布外賣行業的環境數據和監管情況,增加透明度,促進社會監督,通過機制完善與有力監管促進外賣環保化發展。
二是對外賣包裝進行約束與升級。目前外賣包裝上過度包裝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同時也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同時餐飲環保包材成本價格較高,許多平臺的中小商戶出于控制成本等因素考慮,自覺使用環保包材、做出環保承諾的主動性較差。因此政府和外賣平臺應該繼續加強對餐飲商戶的合規指引,同時采用配套政策鼓勵支持餐飲環保包材的研發,降低環保材料成本,加快產業化推動外賣包裝的統一化和簡化,并通過補貼機制對包材供應商及使用商家進行獎勵,增加商家環保主動性。
三是加快建立起有效的外賣垃圾回收處理體系。外賣垃圾相對比較零散且大部分黏附食物殘渣等,目前來看回收利用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都比較高,因此在市場中并未有專門從事外賣垃圾回收的主體,絕大多數的外賣包裝都是按照生活垃圾進行焚燒或填埋。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廢舊塑料回收利用補貼機制,由外賣平臺、政府、個人共同承擔垃圾回收及處理成本。針對可回收的外賣包裝,由平臺與政府聯合,從社區和大型辦公園區開始建立外賣包裝回收點,同時鼓勵專業第三方進入回收程序之中,推動外賣包裝回收專業化、規范化。
四是加強教育和宣貫,強化消費者的環境責任感。公民環保意識的強弱關系到我國的發展進步,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外賣平臺應該共同努力,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通過公益廣告、專題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向公眾科普綠色生活相關知識,餐具包裝生產商和外賣平臺也應該對包裝中可回收材質進行明確標識,幫助分類回收與循環利用。提高公民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觀念,從而促進消費者在外賣行為中采取更多綠色低碳的選擇,推動環保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