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接受招商證券、中信建投證券、UBS、Franklin Templeton SinoAm Securities 、Fubon Trust、Hony Capital 、President Securities 、Taishin Trust Securities Investment等特定對象調研,詳細介紹了公司2023年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經營情況,并回答了投資者提出的有關大尺寸面板長期供需及今年價格趨勢、公司IT業務進展、oled業務進展及產能情況、印刷OLED產線進展、是否有8代oled產線投資計劃等問題。
重點信息摘要:
1、電視面板需求面積保持穩定增長,大尺寸面板供需關系有望實現穩步改善,大尺寸產品的價格也將保持向好態勢
2、大尺寸面板行業年均稼動率和盈利水平預計呈現逐年向好的趨勢
3、公司IT業務快速發展,顯示器出貨排名提升至全球前三,其中電競顯示器市場份額全球第一,筆電和車載產品按計劃完成品牌客戶導入并逐步放量。
4、年四季度開始,公司柔性OLED產品供不應求,2024年第一季度柔性OLED手機面板出貨提升至全球第三。
5、公司規劃于武漢投建一條5.5代印刷OLED實驗線,目前正在進行產線設備搬入、安裝與調試工作,預計2024年內可實現小批量量產
6、公司目前沒有8代OLED產線投資計劃。
具體投資者關系活動主要內容如下:
一、公司2023年度經營情況介紹
2023年,TCL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743.67億元,同比增長4.69%,凈利潤47.81億元,同比增長167.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2.15億元,同比增長747.60%,經營現金流凈額253.15億元。
(一)半導體顯示業務2023年,全球顯示終端需求依然低迷,并呈現季節性波動,但電視面板大尺寸化趨勢帶動面積需求穩步增長,供給端日益優化的競爭格局及按需生產的經營策略也在推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大尺寸面板價格呈現旺季顯著修復、淡季小幅回落的趨勢;中尺寸面板價格低位企穩,小尺寸面板價格在下半年出現結構性漲價。TCL華星發揮規模和效率效益優勢,持續優化業務和產品結構,堅持按需生產,加快經營周轉,并受益于主要產品價格上漲,經營業績大幅改善。2023年,半導體顯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36.55億元,同比增長27.26%;全年凈利潤-0.07億元,同比減虧76.18億元,其中下半年實現盈利34.41億元;全年實現經營性凈現金流201.20億元。
(二)新能源光伏及其它硅材料業務為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環境污染等挑戰,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升級轉型,光伏新能源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全球新增裝機約395GW,環比增長72%,其中中國裝機約216.9GW,海外約178GW。光伏行業市場空間的可持續增長吸引新老玩家陸續擴大投資,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加速釋放,主環節產品價格波動下行,整體利潤空間受到擠壓。2023年,TCL中環實現營業收入591.46億元,同比減少11.74%,凈利潤38.99億元,同比減少44.88%。其中,光伏材料業務出貨量同比增長68%至114GW,硅片整體市占率23.4%,實現營業收入437.91億元,綜合毛利率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至21.8%;光伏組件業務出貨量8.6GW,同比增長29.8%,實現營業收入93.09億元。
二、公司2024年一季度經營情況介紹
2024年一季度,TCL科技實現營業收入399.08億元,同比增長1.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40億元,同比增長7.89億元,經營現金流凈額65.97億元。
一季度,顯示終端需求仍處于傳統淡季,但在良好的供給格局和按需生產的經營策略推動下,行業供需關系和庫存水平仍保持健康態勢;春節后備貨需求釋放,拉動大尺寸面板價格上漲;中小尺寸面板價格較為穩定,部分產品出現結構性漲價。
基于主要產品獲利水平逐步回升,以及公司的經營優勢,半導體顯示業務盈利同比顯著改善。一季度,半導體顯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33.76億元,同比增長54.58%,實現凈利潤5.39億元,同比改善超33.37億元。
一季度,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保持快速增長,但各國基于能源自主可控的訴求,光伏制造本土化與貿易逆全球化趨勢不變。隨著國內各環節產能釋放,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行,行業盈利承壓;但N型產品等新技術快速迭代,行業產能結構進一步調整,落后產能將加速出清,受產業鏈主要產品價格底部運行的影響,TCL中環實現營業收入99.33億元,同比下滑43.62%,實現凈利潤-9.51億元。
展望未來,隨著供給側格局的持續優化以及需求面積的穩定增長,顯示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向好態勢,公司半導體顯示業務的經營回報將進一步改善;光伏行業目前處于周期底部,下游需求仍在高速增長,產業長期向好趨勢不變,公司新能源光伏業務將強化經營韌性,以相對競爭力平穩穿越行業周期。公司將秉持“中流擊楫、敢戰能贏”的精神,牢牢把握科技制造業升級和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機遇,繼續落實“經營提質增效,鍛長板補短板,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全球布局”的經營策略,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邁向全球領先。
三.問答環節
1、大尺寸面板長期供需展望
答:首先,從需求側來看,近兩年全球電視銷量在低位企穩,大尺寸化趨勢推動全球平均尺寸增長,電視面板需求面積保持穩定增長。根據第三方數據,全球電視平均尺寸在2024年一季度達到50.7吋,同比去年同期增長2.4吋,大尺寸化是行業的長期趨勢,將推動需求面積保持長期穩定增長。
其次,從供給側來看,行業沒有新的大尺寸產能投入,并且海外低效產能仍在不斷退出,供給側格局在持續優化。隨著行業格局向好,按需生產逐漸成為行業共識,行業進入有序發展的新階段。
因此,在需求面積保持穩定增長,而供給側格局持續優化的背景下,大尺寸面板供需關系有望實現穩步改善,大尺寸產品的價格也將保持向好態勢。
2、行業的稼動率水平,大尺寸面板今年價格趨勢展望
答:大尺寸面板需求面積保持長期增長趨勢,但以季度和月度來觀察,則會呈現需求的季節性波動?傮w而言,二、三季度是行業的需求旺季,在供給側按需生產的情況下,預計行業稼動率將呈現旺季提高,淡季降低的趨勢,面板價格隨之出現旺季上漲、淡季小幅波動。
今年一季度,受春節假期及歲修等影響,行業稼動率水平較低,三月至今備貨需求拉動稼動率顯著回升和價格上漲,目前上半年備貨旺季接近尾聲,預計二季度末行業稼動率將有所回落。隨著下半年備貨旺季的到來,稼動率和價格仍具備上漲動能。
從結構上來看,65吋、75吋主力產品則將受益于更集中的供給格局和更強勁的需求,從而有更好的價格表現。長期來看,大尺寸面板需求面積穩定增長,供給側無新增產線產能并且格局持續優化,行業年均稼動率和盈利水平預計呈現逐年向好的趨勢。
3、IT面板價格展望,公司IT業務進展
答:顯示器面板由于尺寸接近電視面板,產能會受到電視面板產能稼動率的影響,隨著高世代線產能稼動提升,顯示器面板產能也趨于緊張。同時,顯示器下游終端出貨呈現回暖增長,因此近期顯示器面板價格出現小幅提升趨勢。
筆電面板目前價格相對穩定,有結構性小幅漲價。長期來看,在需求側,AI浪潮有望催化筆電終端需求增長;在供給側,國內廠商的高世代線優勢產能有望持續替代海外低效產能,供給側結構會進一步改善。公司對筆電面板的長期趨勢保持積極態度。
IT業務是TCL華星增長的引擎之一,隨著廣州t9產線順利爬坡,公司IT業務快速發展,顯示器出貨排名提升至全球前三,其中電競顯示器市場份額全球第一,筆電和車載產品按計劃完成品牌客戶導入并逐步放量。
4、oled產品需求展望,公司oled業務進展及產能情況
答:柔性OLED面板在手機領域的滲透持續增長,同時以LTPO為代表的高端技術產品對于供給側產線能力構成挑戰,進一步驅動OLED面板供需關系平衡。
去年四季度開始,公司柔性OLED產品供不應求,2024年第一季度柔性OLED手機面板出貨提升至全球第三。公司t4的柔性OLED產能設計45K/月,受新產品開發及新技術新工藝導入等影響,實際產能會有些折損,為更好滿足客戶需求,公司對產線進行部分改造,實現產能利用最大化,并提升LTPO等高端產能占比。
公司堅定執行差異化、高端化策略,不斷提升高端產品占比,OLED業務經營效益得到明顯改善。今年,公司還將進一步做好產品結構及成本優化方面的工作,加速OLED業務的業績改善。
5、顯示業務折舊和資本開支的未來趨勢
答:公司目前大部分8代產線已折舊結束,但隨t9等新建產能爬坡轉固,按照當前的產線情況,預計2025年折舊較2024年有小幅增加,并在2025年達到高峰。2026年開始,顯示業務折舊將呈下降趨勢,后續隨著11代線和oled產線的折舊陸續到期,折舊還將進一步減少。
而從折舊占收入比角度來看,隨著t9等高附加值新線驅動公司營收快速增長,長期來看,顯示業務的折舊占收入比例呈現下降趨勢。
公司顯示業務的產能布局日趨完善,后續資本開支主要集中于t9產線phase2的建設和t3擴產部分產能建設,屬于規劃內資本開支;對于新產線公司目前沒有投資計劃,總體資本開支未來呈現下降趨勢。
6、公司印刷OLED產線進展
答:公司規劃于武漢投建一條5.5代印刷OLED實驗線,目前正在進行產線設備搬入、安裝與調試工作,預計2024年內可實現小批量量產。公司印刷OLED技術開發和產線投建進展符合預期,我們會基于這條實驗線審慎推動印刷OLED產業化進程,對于進一步資本開支和新的產線,公司目前沒有計劃。
7、公司是否有8代oled產線投資計劃
答:公司目前沒有8代OLED產線投資計劃。
從2014年開始,TCL華星就在印刷OLED技術方向積極進行研發探索,隨著材料、設備等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印刷打印的產業準備度近幾年得到提高,公司因此也推進了5.5代實驗線的投建。但目前下游OLED中尺寸產品需求、印刷產業鏈成熟度和公司技術進展尚未達到大規模量產條件,公司會秉持審慎態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