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華星并購LGD廣州面板和模組工廠一事,近日再次到達一個關鍵節點。即TCL科技正式發布了“擬并購”公告。其中,108億的價格成為行業主要關注點!
為什么說這個價格值得關注呢?因為公告中明確了“這是基礎價格”、后續“最終收購金額根據過渡期損益、交割時點等因素會有調整”。這也就是說,“在這起并購中,似乎TCL華星處于談判的優勢地位”。
并購對象出現“一點”變化
細心的人士可能已經注意到,8月份LGD的公告消息是“TCL華星正式被確認為樂金顯示(中國)有限公司70%股權及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100%股權的優先競買方”;而目前TCL科技的公告則是“TCL華星收購LG Display Co., Ltd.及其關聯方持有的樂金顯示(中國)有限公司80%股權及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100%股權”。
樂金中國7成變8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創維早些時間宣布同意出售合資企業樂金顯示(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金中國”)10%股權,現金代價為人民幣13億元。——即LGD先回購了創維持有的樂金中國10%股份,然后整體打包再出售給TCL華星。因此,TCL華星對樂金中國,也就是LGD廣州8.5代線的收購從70%上升到80%。(剩余股份為廣州國資持有。)
這一變化的好處顯而易見:TCL與LGD的交易更為簡潔、交易完成后,廣州線的持股情況也更為簡潔、TCL和創維之間的供應鏈和終端彩電競爭關系也更為簡潔。
同時,按照以上信息,LGD將從這筆交易中實質獲得的資金為“108扣除13” 億元,即為95億元。此前韓國媒體和證券界曾有分析認為,LGD廣州資產交易將帶來(18000-20000億韓元)95-106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目前這一交易價格“符合預期,但談不上高溢價,屬于擦著下線的狀況”。
交割時間,如何影響“最終”價格
為什么108億是一個“基礎價格”呢?因為,目前液晶面板價格正處于“下滑區間”,這必然影響存貨價值和生產線估值。
例如,近日據韓國媒體Businesskorea報道,中國液晶面板制造商正在集體降低工廠產能利用。京東方、華星光電和彩虹光電(CHOT)等主要制造商已決定在 10 月前將平均產能利用率降至 60-70%。而在 5 月份之前,面板線利用率一直維持在80-90%。
產線利用率變化主要由供需結構和市場價格影響。例如全球銷量最大的55英寸面板,今年1月份價格為122美元,到5月份已上漲至132美元,9月份再次下跌到122美元。控制產能,有助于保持供給平衡,維持價格市場的穩定。
從LGD角度看,其預測在第三季度將實現銷售額6.919萬億韓元,營業虧損為3510億韓元。這比之前的預測,銷售額7.338萬億韓元和營業虧損1250億韓元,銷售額下降了5.7%、虧損幅度也有所擴大。雖然其虧損的主要原因并非來自廣州LCD資產,更多與OLED資產有關,但是虧損擴大、銷售下降的變化,則更多與LCD資產有關。——從LGD角度看,IT OLED項目需要大手筆投資、TV OLED項目需要繼續改善盈利能力、手機OLED項目的競爭日趨激烈,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獲得現金”很重要。迅速并購了創維持有的10%股份,也被認為是LGD在出售廣州資產上更急切的證據之一。(這一部分股份,理論上原本也可以留給TCL華星與創維慢慢處理。)
所以,分析認為對于LGD而言,這比交易,交割的時間更早或許在戰略上更為主動。而面板價格波動,也將影響存貨價值。這是108億目前只是“基礎”價格的原因。
掌握市場優勢地位,TCL華星或許不著急
TCL華星并構LGD廣州資產,最大的優勢是與TCL華星廣州、深圳本已經極具規模的液晶產業鏈形成聚集性規模效應。即TCL的最大所得即是“產能”。群智咨詢預測,2025年TCL華星在全球LCD 產能占比將大幅提升到25.2%,較2024年提升5.5個百分點,位居全球第二,與全球第一的京東方的份額差距從約7個百分點縮小到2.2個百分點。
但是,目前TCL華星并非“不缺現金”。因為OLED中小屏市場的競爭,特別是IT需求的競爭正處于關鍵節點。TCL的印刷OLED顯示路線也處于創新的關鍵節點。這樣的時刻,如果不是“并構后規模效益足夠強”,TCL華星是不是值得動用百億現金,需要三思。
另一方面看,其它潛在并購者其實并不多。京東方和維信諾的重點是新開工的OLED 8.6代線,投資巨大。且其在珠三角缺乏面板產業布局的規模優勢。惠科也面臨著需要再OLED上加強布局的壓力,其在珠三角地區也缺乏既有產業鏈規模優勢。至于其它潛在的并購者,更談不上LCD行業的規模化經營了。
從全球行業需求看,2022年以來LCD行業一直處于需求不旺,產能過剩狀態。即并購LGD廣州LCD資產,很難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利潤奶牛”。這條線雖然產品成熟、客戶明確,但也面臨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需求不足、產線年齡已經達到近10年等不利因素——其實LGD廣州的液晶面板資產,最大的優勢還在于其處于一個產業鏈極其成熟的“集群之中”,即珠三角是面板業供需上下游生態的成本洼地,否則其經營的利潤實現能力將更低。
對于LGD而言,廣州項目是其最后的LCD資產。雖然從韓系彩電巨頭的采購看,這是稀缺的“自己人”供給,但是從持續經營看,LGD缺乏“規模優勢”。在三星和LGD全面關閉本土LCD項目之后,這條線“或者出售或者關停”已經是必然。——三星和LGD的重心早已經轉移到OLED技術上。用業內人士的話說:LGD廣州LCD資產,拖得越久“直接關掉”的可能也就越高。
“時間和市場站在TCL華星一側,TCL華星也不是人傻錢多的主——這決定了這場并購交易的話語權一開始就不在LGD一側!”
一個時代落幕,下一步“要爭什么”
與創維LGD的交易無比迅速不同,TCL華星和LGD的細節談判還在進行。108億的基礎價格上,雙方都還想再爭取爭取!但是,無論最終的價格有何波動,這都意味著韓國LCD面板時代的徹底結束。
作為曾經的LCD面板第一大國韓國的顯示產業,現在“聚焦OLED”是已經明確的戰略。即圍繞OLED新一輪競爭正在越演越烈。更為重要的是,LCD大陸、臺灣、韓、日四方之爭,在OLED時代已經只剩下大陸和韓國,我國臺灣地區面板企業沒有規模化布局OLED顯示面板。
結合8月份日本夏普徹底關停了10代液晶面板線的變化,可以看到顯示產業正在“迅速”成為一超兩強格局:即我國大陸一超,韓國和我國臺灣兩強。兩強各具特色,一超則是“不做選擇題,全都要”。
就在LGD廣州賣廠、夏普日本停產的同時,維信諾和京東方的8.6代OLED、華星的印刷OLED都在緊鑼密鼓……后者才是屬于未來的競爭,才是真正的行業大勢。而前者,不過是一個時代落幕時刻必然要“撣落的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