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兩位創業者選擇PCI-E SSD?
機械硬盤屬于極為精密儀器,創業者難以靠拿來主義拼裝;家用SSD的速度慢,無法滿足企業級用戶的需求,且它的利潤 小難于支持起步階段的小企業生存;PCI-E SSD具備前兩者所沒有的優點,PCI-E接口SSD的開發相對要簡單一些,PCI-E橋接SSD實現的速度更快,為什么兩位80后創業者沒用采用,而是 采用PCI-E原生方案呢?
PCI-E橋接SSD也許是真正意義的變形金剛,它實際上是由一款存儲卡和2/4/8甚至16塊小型固態硬盤組成的 超級磁盤陣列系列,說到這里,網友已經明白過來了,靠這么多固態硬盤組成磁盤陣列,速度能不快么!確實很快,我們測試過的兩款國產2TB/1TB PCI-E橋接SSD速度都超過2500MB/秒。
PCI-E橋接SSD有一道難過的坎,它需要具備一定規模的SSD廠商方可解決,就是它的前提得能生產小型固態硬盤,即家用SSD,它可能是SATA接口,也可能是mSATA接口。這顯然不是兩位80后創業者短期所能具備的客觀因素。
因此兩位80后創業者選擇PCI-E原生固態硬盤作為突破口。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它適合單兵作戰的創業者。他們可以通過采購主控、閃存、PCB板來研制生產PCI-E原生SSD。
PCI-E SSD的成本構造
這里還涉及一個成本問題。PCI-E SSD的成本主要由零部件成本、銷售周期成本、售后成本三部分組成。一方面是核心部件,諸如主控、閃存占據70-80%的成本;其次是PCI-E SSD的銷售周期長,需要較高的利潤分攤成本;其次是維護和恢復數據的售后成本高,企業用戶要求快速、等不得,這意味它們得掏更多的錢。
我們可想而知兩位80后創業者的前期資金投入也不少,但這不是它們遇到的最大難題。他們遇到的最大難度恐怕要數算法設計和架構。說起算法,廣大網友也許感到陌生,算法設計寫入封裝主控芯片之后,它就是我們俗稱的固件,英文為“Fire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