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智能化的歷程
首先家電觀念上不少人對其有這個相當傳統的觀念,例如電視機用來看看電視節目,順便加上個看碟的功能,微波爐用來熱飯熱菜,空調制冷制暖。現在市面上的智能產品,將一些簡便的操作變得復雜化,對已一些用戶來說難以去適應。尤其對大多數的老一輩人來說這些操作復雜的功能完全沒有任何的意義。而對一些年輕的用戶來說雖然這些功能有著不小的吸引力,現在市場上這些帶有智能功能的家電產品和普通用產品價格高出千元左右,價格上限制了年輕用戶的購買欲。老的嫌難用,小的嫌貴都不愿去購買的尷尬情景出現。
由于互聯網視頻行業的興起,現在的年輕人更加喜歡在電腦上下載或者直接在線觀看來收看節目。電視機作為家庭娛樂中心的地位逐漸的減弱。這對于電視廠家們來說可不是一個樂意看到的場面,一旦網絡主導了家庭娛樂,肯定是對電視機產業的造成一個相當大的沖擊,甚至是關乎到生死存亡的危機。為了能夠重新成為家庭娛樂中心的位置,在09年當時一些廠家推出了現在智能電視的一個雛形產皮——網絡電視。將電視機連接上網絡可以收看視頻,看新聞。不過09年的時候網帶寬、操作不方便等因素,當時的產品推出后很多用戶都沒有太大的興趣。當時筆者本人在購買電視的時候也覺得這些網絡功能只是一些提高價格的噱頭而已。
到了2010年的時候隨著3D電影《阿凡達》的席卷世界各國的票房,觀眾對于3D電影的超震撼效果可謂是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不少的觀眾對于能夠在家中的收看到同樣效果的3D電視抱有很大的期待,而電視機廠商們也是響應“群眾的號召”在2010年主打3D牌,那年也被稱為3D元年。不過當3D電視正式上市后才發現3D電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或者理解成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首先由于沒有電視臺能夠播放3D節目,3D片源基本上依靠的一些3D電影推出的3D藍光碟來沖數量,另外則是由于技術原理3D眼鏡非常的重,長時間佩戴非常的不舒服,和電影院那種輕便的眼鏡完全是天壤之別。一些花高價買回3D電視將其視為一件高檔的展示品,除了偶爾又興起看看3D電影外,基本上的用途和普通的液晶電視機沒有區別。雖然到了2011年推出了偏光式3D以及3D片源的增加讓3D電視銷售有所好轉,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從2011年智能電視概念真正的成型,并登陸市場,首先在2010年的年末索尼聯合谷歌、英特爾一起推出了首款智能液晶電視產品——GOOGLE TV, 使用GOOGLE的Android系統作為基礎,放送的節目和互聯網上傳播的視屏都能快速的搜索并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之后三星、LG以及國內的TCL、海信、康佳等廠家也快速跟進紛紛推出其帶有智能系統的液晶電視產品,可以用電視來刷微博、玩《植物大戰僵尸》上網聊天等功能,對一些喜歡新穎玩意的消費者來說誘惑不小,一時間智能電視在國內進入一個快速的普及期,根據統計去年國內市場的智能電視出貨量達到了800萬臺,并預測今年能夠達到1873萬。.
除了電視機等相關的產品外,白色家電等生活類家電在今年也加入到智能大軍中來,今年日本的某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載有android操作系統的微波爐產品,而夏普推出了一款智能清掃機器人,不但可以自己識別環境內的清潔程度,還可以連接手機來進行操作。據說已經有智能空調產品上市了,在不久我們應該改回看到智能洗衣機、智能冰箱等各類智能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