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8年以來,液晶拼接顯示技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并在三年內迅速成為了使用范圍最廣、銷售數量規模最大的專業顯示品種。其發展速度超過了先于其成熟的DLP和PDP拼接顯示技術,成為了拼接顯示市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但是,液晶拼接產品的成功,并沒有帶來“大屏拼接產業”的規模化成長。原因在于,這種產品雖然應用廣泛、數量巨大,但是也價格低廉:液晶拼接讓傳統拼接單元從5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單元價格,下降到了數千到四五萬元的區間。業內公認,液晶顯示已經成為專業顯示領域最大的“價格殺手”。
液晶顯示的“低價”之謎
液晶顯示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的趨勢,表現在任何采用液晶顯示技術的領域:彩電、電腦、手機、商務顯示器、液晶拼接墻等等。這些領域無一意外的在過去5到8年的時間里遭遇了價格持續下滑的尷尬。以最被人們熟悉的液晶電視為例:2004-2005年32寸液晶電視的銷售價格在16000-26000元,而2013年底這一售價最低只有1100元,即便是功能豐富的高端產品,也僅僅有少數型號價格能維持在2000元左右。
液晶顯示產品價格快速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液晶顯示的核心產業:液晶面板產業的特殊規律。
液晶面板產業是一個高度集中化的制造產業,是典型的投資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能密集型產業。目前占據全球液晶顯示市場主要產能的8代線和8.5代線面板線的建設成本普遍在120億(月入4萬片基板產能)到270億(月入10萬片基板產能)之間。雖然單一的降低生產線產能,能夠最終降低生產線的投入成本。但是,業界實踐證明,單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產能低于月入3萬片基板,則將失去市場競爭力,必然陷于虧損。所以,沒有一家面板企業在建設面板線的時候目標是“降低產能壓縮投資成本”的。
另一方面,液晶面板行業的競爭特點決定了任何一家從業企業,都必須在產能規模上達到一定的數量級,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這個基本的標準是:月基板投放量在6萬片以上.這與上游產業的本地配套能力、長期大宗物資的穩定供給能力和下游市場的穩定合作能力都緊密相關。
因此,在全球市場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企業沒有一個不是巨頭公司。這些公司的競爭往往以規模優勢為前提、技術優勢為保障。而規模性的產能擴展,任何一條新生產線的建成都具有行業性的“產能提升意義”,導致了產能增長呈現跳躍性,行業整體產能在相對不足和相對過剩中持續波動——當行業產能處于相對過剩期的時候,液晶面板價格必然不斷下降;而在行業產能處于相對不足期的時候,則提價幅度難以達到此前價格下降的比例。這就形成了大尺度上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下降的趨勢。
此外,全球液晶產業的成品率從8年前不同世代線的30%-80%以上,已經全面提升到現在的平均95%左右,面板切割利用率也從八成左右提升到目前最高接近平均98%的水平;液晶生產基本上游材料從早期的“相對不足的供給狀態”、也進入了產能充分,市場規模化多元化的狀態、面板制造企業流程和成本管理的水平也不斷提升,關鍵設備的穩定性和壽命不斷提升……這些因素同樣促成了面板產品價格的下降,進而成為現在終端液晶顯示產品,包括液晶拼接單元價格走低的關鍵原因。
但是,僅僅是價格下降,還不足以支持液晶拼接技術顯著改變大屏拼接產業的價值格局。液晶技術所帶來的“更為普遍的高穩定性產品”成為了液晶拼接影響大屏行業發展的另一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