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彩電產業,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2013年,無論是以冒號、引號、感嘆號,或者疑問號哪一個為標準,能夠引起人們回味一番的彩電重大事件,都不止一打。在新年交替之際,筆者帶您回顧一下,筆者眼中的“彩電2013” 值得回味的瞬間。
反壟斷調查
2013年,新年之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三星為首的韓國、臺灣地區六家液晶面板企業開出了總計人民幣3.53億元(合5,600萬美元)的價格壟斷制裁罰單。
這次處罰創造了很多個第一。比如,這是國內價格監管機構首次對外資企業開出以“壟斷”和“操控市場”為主題的罰單;這是高技術領域國內監管部門首次對外資巨頭開出行政罰單;這也是彩電產業上游鏈條,在進入平板時代之后政府部門首次對外資的“非公平”市場行為開出罰單。
此次處罰的違法行為主要發生在2001到2006年間。從2001年起,韓國三星、LG,我國臺灣地區奇美、友達等液晶面板企業,在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并以“盡量保持價格”,“微幅上調價格”,“多方保持價格一致”等方式操控市場價格。這一時期內,恰恰是國內面板產業處于“零”的狀態,本土新型彩電產品全面仰仗外資面板。并出現了著名的06年事件。
2006年到2007年間,在全球平板彩電市場成長高于面板行業背景下,面板資源供不應求。臺系面板廠商違反已有的合作協議,擅自將本土彩電企業訂單轉售韓系品牌。造成了此時期內國內面板廠商無米下鍋的窘境。這種尷尬使得國內彩電企業不得不在面板市場需求“相對不足”期大量囤貨,人為增高了谷內企業的運行成本。研究認為,上游企業對面板資源的價格和市場操控,是國內彩電企業在2005年到2010年間幾次集體虧損的根本原因。
在2013年年初,國家對外資面板企業價格壟斷開出罰單,是建立在本土面板企業,如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已經突破外資壟斷的前提下的。此舉意味著中國顯示產業重新找回了信心,拿到了市場話語權,在產業實力上進入可以與外資巨頭平等對話的階段。
雖然我們不能言之“國際競爭只認識大炮”,但是“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國內彩電和顯示產業,在上游面板資源上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深刻印證了“槍桿子里出政權”和“獨立自主”發展理論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