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小米科技發布了自己的“第二個”產品方陣:智能電視機頂盒(創維也稱此類成品為智能電視主機,或者云電視主機)。據悉,這款定價為399元的產品,將會在年底市場正式銷售。這是即2011年8月小米正式發布手機產品后,另一個“戰略級”的動作。
盒子能否延續手機的輝煌
小米手機研發啟動時間為2010年10月。到2011年8月,幾乎一年多的時間,小米拿出了以MIUI定制化安卓操作系統為核心買點的“首批小米智能手機”。截止今年年底,預期小米手機的銷量渴望達到700萬部:而且,這些銷量不依賴于傳統的渠道和大規模的廣告,僅僅是來自于網絡購物通路。
小米手機實現高銷量的秘籍主要在于小米成熟的商業營銷運作,以及恰當的產品定位。
小米團隊的組成本身極具光環:由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究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負責硬件和BSP團隊,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負責手機工業設計與硬件采購。——這樣一個團隊自然能吸引很多“IT科技迷”的關注和期待。同時作為國內首個定制操作系統的開發者,這款正式中文名為米柚的、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版OS系統,也為小米手機帶來了“自主創新”的科技光環(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定制化并不具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另一方面,小米營銷團隊在營銷上,以創始人雷軍的名氣為中心,大打免費的媒體“懸念”牌。無論是預售模式,還是不斷發布的“諜照”,這些都斷雖然成本低廉,但效益產出卻不低。在懸念之中吊足消費者的胃口,稱為了小米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小米手機能夠熱銷的關鍵因素還在于產品的定位:無論是最初的1999,還是后來機型的1499元“低價高配”一直是小米特別強調的內容。在智能手機普及初期,大多數產品價格居高不下,蘋果三星高端機普通消費者望塵莫及的背景下,小米給了人們一個“希望”:僅需很少的價格,也能得到較高的系統配置的產品。這種實惠主義的市場策略,甚至使得一些消費者愿意為小米新機的發布推出數個月的“手機采購計劃”。
現在,小米再次推出新的概念產品:智能電視機頂盒。這個領域顯然和傳統的手機、智能手機市場并不相同:沒有蘋果、三星這些巨頭的競爭,也不從在一個成熟、可靠地市場體系,甚至不存在任何一個可以稱之為對手的“競爭者”。
事實上,智能機頂盒的參與者,除了傳統彩電企業略有意向外,主要市場都被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高清播放機”廠商占領。這些企業主要適當生于“功能電視時期”,最初的產品是研發制造以播放網絡下載內容為主的“高清播放機”產品。隨著2011年,智能電視的陸續上市,高清播放機行業開始向智能盒子轉型。
與手機行業不同,盒子市場還是一個小眾市場:目前,市場銷售的智能電視多數都是“一體化”的產品,不需要另配主機盒子。同時,業內也認為,智能電視的未來形態將以一體機為主,而不是分體機。因此,智能機頂盒更多的面對的將是目前1.6一臺存量彩電市場的需求。如果智能電視的未來形態主要定位為一體機,也就意味著智能盒子只是消化存量市場的“暫時手段”,而不是長期性的產業產品。
但是,在智能盒子市場,也有一個與小米2011年中,正是進入手機市場類似的條件:現有的智能盒子產品數量型號少、功能完善度低,同時價格比較高(多數產品在700元到2000元之間)。
雖然智能盒子產業與智能手機市場的不同如此之多,但是期在產品線的相同之處,卻給與了小米繼續發揚其在智能手機產品上采用的“低價高配”策略的充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