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模式背后的理論支撐
近期,小米盒子的推出步驟、定位策略,再次印證了小米智能手機的成功使擁有強大創新理論支持的結果,而不是偶然的市場因素的結果。小米在其整個經營決策過程中的連續性,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 “次生產業”開拓的核心成功因素。
小米選擇的產業具有特殊性。他不是一個新產業,不是一個新技術體系支撐的產業,也不是一個面向全新的市場需求的產業,而是原有產業的進化和升級。在進入這種產業之時,新公司很少會面臨原有產業力量的阻滯效應,同時也很少會面臨資源瓶頸。
但是,任何阻礙小米智能手機或者盒子成功的行業內“參與者”,都鐵定的并不能左右消費者的決策。因此,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決策權、最終裁定權,是小米這類全新企業進入“次生產業”的核心戰略之一。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現在的盒子,還是原來的智能手機,小米很會玩懸念、很會調動市場和消費者的神經,也很會進行“精準卡位”。
小米成功的因素中,精準產品卡位非常重要。但是,究竟要卡在什么位次上才算科學的位次卻不是一個能簡單回答的問題。小米的精準卡位具有依托自身能力水平和可以調動的行業資源數量,立足眼下著眼未來的特點。小米在次生性行業,科學應用了次生行業規則重塑的方式。小米手機改變了原有市場的競爭格局、定價原則、產品在市場中的線性布局、消費者的線性布局。進而在改變的市場規則中(這是一種次生改變,而不是根本改變),贏得了“下一個”市場的先機。
小米的定位始終在于“明日市場”。小米對今天的市場格局中,與競爭者一較長短沒有興趣:這可能是由小米的實力決定的,但是這種“沒興趣”卻不是一件壞事。小米手機定位于低價格市場,而當時這個所謂低價市場還未存在過,他需要小米卻創造,也需要小米去承當風險。風險的背后則是這個“明日市場”暫時沒有競爭者。精準的產品和市場定位,使得小米不需要與行業巨頭“一較高下”:昔日的手機不需與蘋果、三星對抗;今天的盒子也不面臨TV廠商的直接競爭。
把握產業中的次生性調整和機遇的出現,小米似乎有著過人之處。但是,這種“過人”之處僅在于小米科學的把握了產業發展的規律的方向性。智能手機上,小米在看到了移動互聯下的智能體驗普及化的趨勢,訂位自己在一個普及化市場中扮演開拓者和品牌成就者的角色。小米深刻意識到智能時代,智能產品從科技技術密集型,向市場營銷密集型的轉變,敢于在一窮二白,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尤其是沒有核心硬件技術的條件下,進入智能手機和智能TV市場。這得益于小米成功把握了,未來整個IT產業(軟件、硬件和網絡)的發展趨勢,把握住了科技主導到營銷主導,最終到市場主導的行業轉變規律。
對于小米這等創業型企業的早起成功,人們往往爭論時內在的、自身努力的因素占據了主導,還是外在的、市場環境和機遇性的因素占據了主導。這種爭論者顯然忽視了外在因素是靠內在因素來把控的這個基本事實:即便行業機遇存在于那里,人們還是需要在理論性的思考下,認識、把握和利用“機遇”,而不是等待機遇自己撞上門來。而實現這種對于機遇存在的判斷,本身也需要扎實里的市場理論基礎、行業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從手機到盒子,這是小米智能產品線的一個構圖路線,也是小米軟硬件和市場資源效益最大化的一個構圖,更是小米大“互諒網”產品線的一個構圖,但是,更重要的這還是小米決策理論再次把握住市場機遇的一種嘗試,是小米商業模式的再次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