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icro-LED
在追逐更小間距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如果說COB是為P1.0以下超小間距而生,那么,mini LED,甚至是micro-LED,則代表了另一個層次的創新方向。原因在于,與SMD和COB都是基于單體燈珠而在貼片工藝上做文章不同,mini/micro-LED則是把文章做到了上游層次——封裝層。舉例來說,目前普遍采用的“四合一”mini LED即是將4組RGB晶體顆粒封裝在一個燈珠中,然后再用貼片工藝制成顯示屏。
這種創新思路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顯示基本單元更加小型化,達到晶體顆粒級別,而又不需要在晶體顆粒級別進行傳統封裝的極致操作,可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藝難度。當然,這種方式在工藝上也并非沒有難度,當前而言,最大的難點被上推到了封裝環節,即巨量轉移的工藝難題。
不過,工藝難題一直以來就不是不可攻克的,需要的只是時間。而人們對于mini/micro-LED的未來則普遍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首先是其應用方式多元化,譬如現在在電視機、顯示器領域已經實現量產應用的mini LED背光,甚至還可用于手機背光;再者就是二者的顯示細膩程度直逼LCD,為小間距LED的應用拓展無疑帶來更多可能性;還有一點,mini/micro-LED是一種“大小通吃”的技術方向,可以小到VR眼鏡、智能手表,也可以大到巨幕影院。因此,mini/micro-LED既有技術的先進性,又有廣泛涵蓋消費電子、商用專顯、工程顯示領域的市場基礎做規模化應用支撐,無怪乎二者引來了全球顯示巨頭的積極布局。
而對于中國小間距LED顯示屏企,乃至全產業鏈企業而言,把握在小間距LED時代占據的既有優勢,并將其延伸至未來可期的mini/micro-LED領域,是當前及未來的迫切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