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回歸理性,協同效應開始顯現
自2016年開始,小間距LED行業涌現了一股并購熱潮,并在2017年得到延續。不過,2018年,并購案例的數量顯著減少。不過,這并不代表行業進入蕭條時期,而是更多地表明了企業并購行為正在回歸理性。
回顧過去兩年行業近乎瘋狂的并購行為,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行業處于多品牌混戰,尚未明確形成寡頭競爭的“劃地盤”時期,企業希望通過并購,快速吸收補充自身在某領域市場的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力求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洗牌浪潮中幸存下來。
經歷了近兩年的并購熱潮,“圈地”的空白地帶越來越少,同時清晰的品牌格局也逐步成形,這使得企業不再為了并購而并購,而是“按需并購”。事實上,許多企業如今已邁入了協同效應顯現的“后并購”時代。
例如,并購MFLX后,東山精密加大了新產品研發投放,積極開拓目標市場,并積極調整運營管理策略,并購整合成效顯著,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提升明顯,老客戶合作的深度和新客戶合作的廣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回顧2018年發生的并購案例,也可以發現,企業的“目標性”更強了。如洲明全資子公司廣東洲明收購廣東海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權,就是為了完善集團層面景觀工程領域的資質布局;NEC收購S [quadrat],就是為了以擴大其顯示技術產品組合,使之包含用于室內(小間距)和室外解決方案的完整LED業務體系;利亞德&平達收購德國視覺顯示解決方案提供商eyevis,則是為了拓展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控制室、廣播和VR領域市場。
通過并購,快速吸納新的產品類型,開啟新的業務能力;或快速打通新市場通路,搶占先機;或多元化業務體系,企業對于并購這種手段的運用可以說是越來越老練和理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