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結構變化,LED產業進入“買方”時代
進入2018年以來,LED需求端市場不斷變化。如OLED的高歌猛進,減少了LED背光的市場需求。而LED照明對傳統照明的迭代,已經進入以存量市場為主要結構的新階段,該階段對LED芯片的消耗能力顯著低于此前的“既有產品替代階段”。而顯示屏領域,小間距LED已進入增速降緩的階段,新的芯片需求“日漸有限”。
盡管有mini LED等新技術加持,但卻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成熟的供給和成熟的需求同步出現,已經意味著LED產業進入買方時代。加之可能出現的供給過剩,這個買方主動權還會擴大。
買方市場的主要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必然的方面是,供給端被迫實施更經濟的市場供給策略。即價格會處于下降趨勢之下。這將極大的有利于小間距LED顯示這個領域的產品市場拓展。業內專家指出,在即有價格下,小間距LED市場必然進入增速放緩期。而一旦價格能夠突破,與智慧社會建設結合,小間距LED的總需求規模還能大幅增長。
另一方面,具有機會性的影響是,供給方會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加大“需求層面的創新”。目前看,“工廠化農業”的照明將是LED行業未來產能消化的重要領域,甚至有望成為僅次于照明和顯示行業的一個支柱市場。當然,這一領域的發展,還必須結合精細農業生產的革命來進行,其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節奏不確定性。
總之,LED產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求調整成為一個比技術突破更能影響產業格局的“關鍵因素”。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規模說了算的機制,將促進行業企業更多的向需求端傾注資源,包括創新資源,也包括資本資源。這將引發行業品牌格局的重塑,甚至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產業版圖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