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索尼之TV
在索尼的新結構中,平井一夫并沒提到TV。但是作為曾經全球第一的彩電品牌,平井一夫不得不承認索尼核心業務中TV的地位,甚至他親自掛帥,主導TV業務的救贖。
對于索尼,TV不僅是昨日的輝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索尼“特麗瓏”、“瓏管”帶給業界的震撼體驗;更是今天索尼銷售額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索尼彩電業務已經持續虧損8年,而這個記錄還會在今年被打破,但是每年1500-2000萬臺的平板彩電銷量,是索尼保持世界電子巨頭的巨大身軀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不被提及的TV必然還是索尼的核心業務。
索尼彩電實現盈利的關鍵是降低成本:包括采購、制造和銷售環節的成本。為此,索尼在出售液晶電視工廠的同時,也出出售了與三星、夏普合資液晶面板廠的股份。在液晶電視市場早起,液晶面板作為稀缺資源,成為制肘索尼彩電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巨額的采購費用也是攤薄彩電利潤的重要原因。因此,索尼先后探討和三星、夏普合作建立液晶面板廠,穩定上游供給。
但是,天不由人。當索尼液晶面板供給穩定之后,全球液晶面板業卻面臨產能過剩和行業性虧損的境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索尼最缺面板的07年前后,液晶面板毛利達40%;而2010年索尼面板供給穩定之后這一數字下降到了不足7%。
“沒有面板的時候,以為受制于人而阻礙了發展的速度;有面板的時候,面板線卻成了虧損的包袱”。時運不濟的索尼選擇在2012年,退出這個行業。
然而,對于液晶電視機,面板是最核心的組建,它不僅是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可占整機成本的七成以上),也是最主要的“技術結合體”:有什么樣的面板,本質上決定了能制造出什么樣的電視機。電視機的顯示品質,一多半由面板決定。因此,沒有了面板的索尼,也就失去了在電視市場做“性能型”、“技術性”、“創新型”競爭的資格。
所以,索尼一不做、二不休:面板不要了,彩電制造也邊緣化。索尼提出在未來將彩電的外包生產比例提升到75%,甚至更高的水平。這將使得臺灣的友達、奇美可能會成為索尼彩電面板的重要“間接”供應商!
依托代工的輕資產運營,索尼可以節省很多成本和經歷,結合索尼電視傳統的口碑和巨大銷量,索尼彩電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期。
然而,索尼似乎并不滿意于一個制造空心化的彩電。2012年,索尼先后向友達和松下拋出在下一代面板OLED技術方面的合作橄欖枝。索尼是全球第一個推出小尺寸OLED TV產品的品牌:雖然高昂的價格,使得這款產被消費者品拒之于門外,但是這不改變索尼在OLED制備工藝方面的深厚積累。
但是,對于索尼OLED布局面臨四大難關:松下和友達最需要的合作伙伴是上游材料和設備,這方面索尼優勢不明顯,同時友達似乎在量產方面的技術成熟度并不落后索尼多少;OLED需要巨大的投資,投資額甚至超過以往的LCD,一條高世代線的投資將達到數十億美元,然而索尼現在卻沒有這樣的財務實力;索尼的主要對手三星和LG都應經在OLED方面領先于索尼、甚至多數業內讓同行;OLED畢竟還是“明天的太陽”,對于索尼遠水不解近渴!
基于以上的判斷,索尼在OLED上的任何舉動,目前都不能戰略性的影響索尼TV產品在未來數年的收益情況。事實上,建立于面板產業之上的現代彩電市場,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索尼如果不能在智能彩電等領域突破,僅僅將目標局限在傳統的、以顯示為核心的彩電概念上,那么市場就不會再有任何機會可言。
這一點索尼最清楚不過,因此在索尼的新架構中TV不再被顯著提及。